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世纪之交,当我们回首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史,便可一目了然地发现,横亘其始终的一个“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话题,即是关于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特性和型态。曾记否?世纪之初,有“中西文化论争”;80年代,有“文化热”;本世纪的最后10年,又有方兴未艾的“国学热”。其中,既有一事一物的细密考证,又有纵横种阁的中西对比;既有高屋建领的宏篇巨制,又有旨在普及的小品文字,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整体把握,则是一以贯之的核心问题。无庸讳言,以往的论者学人对此虽有“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种种说法,然而时至今日犹未获得一致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正>惊悉我大学时期所崇敬的老师,海内知名的世界古史专家王阁森教授仙逝的噩耗,是在1992年的年初。其时距先生谢世已逾数月。 转瞬春秋数度。在如烟而逝的一些莫名的日子里,我脑海中便常常浮现出王先生那令人仰止的伟岸之躯,那使人尊敬的学者风采,那进退有据、温文尔雅的儒士气度,那言必及义、泽被后学的蔼然气象。以常理而论,这些恰恰应当是盎然旺盛的生命力的自然流溢,怎会与病魔、死亡这样的字眼比邻而居?斯人也而又斯疾也!每念及此,我总是强烈地感到胸中郁积着愈来愈厚重的沉痛、惋惜和深深的怀念。几次提起笔来,欲将其诉诸文字,藉以稍许释却这份重负,可总是屡屡感到苍白的文字何能载得起这凝重的心情,方形的小格子怎可容得下这纷乱的思绪呢?于是只能临案扼腕,几番搁笔。时至今日,犹无法平静我心,只得信笔所之,权作一束洁白的小花,奉献于先生的灵前。  相似文献   
3.
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自来途径多多。从传统节庆这一视角来看,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受惠于绵延两千余年的中华传统节庆民俗良多。大致说来,传统节庆有助于激发民族自豪感,有利于促进民族认同感,有益于增进民族向心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正是在强大的民族自豪感、坚定的民族认同感和执著的民族向。C力的烘托、渲染下,臻至完善。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早期儒学,对义利观予以了特别的关注,形成了谋利讲义、廉洁奉公等观念。这些观念对处于现代社会中,面临义利选择的人们,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