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存在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疏离的问题。要从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理论构建、课程体系打造、多元文化教师培养、差异性评价的实施、完善保障体系等方面着力,构建种子式传承机制,促进二者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统编语文教材用散点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布局、守正与创新并存的样式、切题与审美兼具的图画多面同工地呈现了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载体形式多样,蕴含中华民族和人民的核心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等丰富内涵,呈现进阶性、转化性和浸润性特征.从内在意蕴分析,教材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彰显了"立德树人"的落实价值、文道兼修的本体价值、引领指导的实用价值以及润物无声的濡化价值,旨在为学生的成长"培根铸魂".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视角的大教育观使教育学远超出了教育活动的纯技术范畴,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研究的发展.其具体表现是:其人观为教育研究提供本体论基础;其文化观为教育研究提供认识论基础;其基于“实地调查”的人种志研究范式为教育研究提供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学校教育传承人类文化的主要阵地,具有特殊的思想教育功能,其课程资源的选择事关重要。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教材中反映国外文化的作品体裁覆盖面广且重点突出,其所涉及的国外文化内容较丰富,呈现方式灵活多样且图文并茂。这种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和教育价值,同时也存在国外文化内容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分布不均,差异性、系统性不够等问题。因此,要多维立体地反映世界各地文化,强化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回归"儿童本位"教育观,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秉持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构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若干问题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链接民族心理变迁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促进民族教育改革及拉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以民族学校为中心,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为两翼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互补机制乃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在韩国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中起了关键作用。韩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新机制,最大限度追求质量效益。  相似文献   
7.
教育行动研究方式因其在解决教育理论脱离教育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课程改革等方面的作用而受到倡导。这促进了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表现于"重理轻用"、"低水平重复"、"文不对题"等对教育行动研究的泛化及滥用现象;混淆教育行动与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过程中存在"去理论化"倾向。秉持跨学科研究取向,以问题为中心,正确认识、评价和定位教育行动研究,廓清概念、规避"唯方法主义"倾向、重视理论思维,方有助于我国教育研究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纳西勒巴舞溶舞蹈、音乐和诗歌于一体,具有神圣性、审美性、整合性的文化特质和深厚的教育意蕴.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态,勒巴舞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民族认同和民族文化传承、艺术教育、生态保护等方面.勒巴舞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教育发展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民族教育须遵循民族文化的特质,以"人"的发展为旨归,秉持"个性"教育的理念,坚持与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9.
幼儿艺术课程资源的内容包括幼儿园资源、家庭资源以及社区资源等几个层面,其开发要从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等几个方面入手,体现生活化的价值取向。幼儿园和艺术教师及家长要相互配合,持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农村和城市幼儿园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地制宜,整合园内外资源,从物力资源、人力资源以及活动资源等方面着手,坚持多渠道、多方式的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人是文化塑造的。文化本身即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作为教育的背景因素,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民族思维定势,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文化是教育的母体,教育(含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深入到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二是作为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以文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的影响。文化的发展使课程不断丰富和更新,它直接影响教育内容的质量与结构,也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或许是文化的革新。不抓住文化这条根本的主线,教育改革很可能达不到效果,就算是出现短期的好转,也是治标不治本,根源上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一时的问题可能解决了,但是不久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