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教育战线的新任务、新考验关于对创造力的研究和培养,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重视是近二十多年的事,我国更晚,仅仅才起步。实际现状是教师队伍的创造素质状况仍很差,一部分教师把教育教学工作只当作是例行的公务并不尽力,不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少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目前,大部分教师仍是凭时间和汗水求质量的,有人将教师分为三种类型:(1)常规型,这种类型的教师跳不出传统框框,在教育教学上虽花大力气,但效率低,这类人是多数;(2)渐进型,这种类型的教师富有一定的创造精神与能力,在教改中作了一定探索,但步子小迈不开,不…  相似文献   
2.
一、令人忧虑的现状及其成因 近年来,在校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地存在厌学、弃学现象。这不仅是教育中潜在的危险,也是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人对乌鲁木齐地区20592名中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中普遍对学习不是出于需要,而是出于无奈。仅对本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一年级一个班学生的调查发现:46人中,有67%的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对学习不感兴趣并厌恶学习。他们把学习视为沉重的包袱,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甚至逃避,有的以“换换空气”为借口,而单独或结伴出走。此情况,在期中、期末考试后或由于违纪或品德不良受到批评与处分的前后尤为突出。有的甚至弃学而流失于社会上。中学生出走的现象同样存在于各类中学,据对乌鲁木齐市18所中学的调查得知,1987—1988年出走的学生达158人,有出走潜意识的就更多。某校曾有24  相似文献   
3.
4.
一、目的 培养儿童正确认识公与私的关系,促进公有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公有观念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服务的。所以,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将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公有观念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公有观念的形成是有规律的。因此,研究儿童对公与私关系理解的特点,各年龄阶段儿童对公与私的态  相似文献   
5.
个性指一个人在他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个人特点。比方,在完成一项任务时,是积极热情,还是消极拖沓,这就是指一个人的个性特点。个性是在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而且这种特点是相当稳定的,在不同场合、不同的时刻,都表现出来的相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以山西大学林明榕教授为代表的我国学者在创立新兴的中国“学习学”的同时,上海师范学院燕国才教授则明确地提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学习理论”。我以为,这是我国教育心理学在理论上的突破性发展。就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百年来研究最多的、最活跃的领域是学习心理学,也就是以研究在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规律,以全面地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然而,就现有的学习理论来看,无论是我国古代从教与学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学一思一习一行”的学习理论,还是国外早期的有代表性的人物桑代克的“联结理论”…  相似文献   
7.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措施。而提高青年教师,促其早日成才则是这项战略措施的重点。对文革后才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教育学院来说更是如此。 我们新疆教育学院的师资队伍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比较年轻,其平均年龄为三十七岁。而三十五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则占教师总数的44.8%,这个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呈明显的马鞍形。(见下图)  相似文献   
8.
“教育科学文化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觉悟水平的重要条件”。“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应当更自觉地依靠科学,发扬尊重科学、追求知识的精神,努力在全民族范围扎扎实实地组织教育科学文化的普及和提高”。为此,我们拟就新疆回族教育做一番考察,并对如何改善新疆回族教育,使之尽快适应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能引起关心回族教育的同志和教育界同行更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抓好中小学教育就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奠基工程。要抓好中小学教育,就要培养出一批素质好的中小学校长。欲求更快更好地培养出具有较高水平的中小学校长,就必须研究中小学校长成长的规律,本文就优秀校长的成长规律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一、目的 关于儿童心目中的惩罚问题,在研究者们早期的研究结果中发现,惩罚通常被年幼儿童认为是公正的,因为这些惩罚均来自大人,他们认为犯错误该以痛苦偿还,相信惩罚的抵罪意义。在童年后期主张惩罚的人就少了,代之以讲明道理,他们已经将惩罚当作一种教育方法了。而且指出这种判断的重大变化在十二岁。 后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进行了更系统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年幼儿童往往认为应该用强制手段使犯错者服从大人的命令或规定,谁犯错,该谁受罚抵恶(抵罚性惩罚),年长儿童则大多数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