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笔者时常为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惑——为什么人们一见面老问“您吃了吗?”,而同时又为什么不少人口头上依旧招呼别人“您吃了吗?”,近日翻阅一本《口语艺术》,偶得这样一段话: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说:“从效果来说,‘礼貌语言’是人和人交际时表示自己和对方的‘价值’和‘关系’的一种语言行为。‘价值’不是指金钱多少,而是文明高低。”他认  相似文献   
2.
面向21世纪高师英语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的高师英语教育面临着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彻底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构面向21世纪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师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在高师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们的迫切任务是建立一支合格的素质教育型教师队伍,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重视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外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偏重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忽略语言的社会文化功能。我们认为,外语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语言系统本身,而应同时将有关目标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明确地纳入教学内容。加强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交际技能。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文化与语言之间有着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密切关系。美国著名汉学家约翰·丁·迪尼(John J·Deeney)曾这样说过:“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取生命和营养。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译成另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述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而的习惯。”因此,要想通过语言转换这一媒介来沟通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这样差异极大的两种文化,其复杂困难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难怪人们在与不同语族的人的日常交往中会时常遇到一些语言表达方面的难题。本文拟从个别侧面粗浅地谈谈有关文化差异与语言表达方面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语言的模糊性是整个语言符号系统中类属边界的不确定现象。在语言系统中,音位的归纳与拟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在语义系统里,相当一部分词汇的概念外延是不稳定的;在语法系统里,也同样存在诸多的模糊现象。但是,语言的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内在特征。在特定语境中,模糊语言能成为人们表情达意的最严密、最灵活的工具,它甚至有着精确语言所不能替代的特殊语用功能;在文学语篇中,模糊语言所创造的朦胧意境和审美情趣,常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丰富的想象余地。  相似文献   
6.
英语中的“there-be”句型是指由“there+be+名词短语(+状语)”构成的表示“存在”概念的句子。在该句型中,there本来是具有“地点”意义的状性主语,be后面的名词原是表语。随着英语语言的不断发展,这一句型逐渐演变为表示“存在”概念的句型,其中的there也相应地失去其“地点”意义。因此,现代语法学家通常把这一句型中的there视为引导词,同时把be后面的名词解释为主语。张今先生曾在《英语句型的动态研究》一书中,将“there-be”句型视为一种弱式强调装置作了专章论述。张先生认为  相似文献   
7.
“所谓语体,就是一种语言表达的符号系统。在形式上,它包括语言结构、表达方式、用语习惯等。在精神上,它则是人们的思想、情感、思维方式和认同方式的外化。”毫无疑问,这一为人所独有的语言文学系统是人类交际和文化的支柱。然而,在人们实际进行的有声语言交际中,往往伴有非语言的声音(如咳嗽、鼻音,声门化叹气等)和身体其它部位的动作(如面部表情、体态姿势、手势等)。如果说有声语言是交换信息、表达感情的符号  相似文献   
8.
浅析幽默话语的结构及语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默话语是由语言的各种要素的变异使用而产生的一种具有审美情趣的言语行为.在动态中,它表现为运用语言的氛围;在静态中,它则是一个语言变异使用的方式的模糊集合.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艺术的发展,幽默语言的表现风格日臻完善,而且以其超越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的新形式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一种动人的魅  相似文献   
9.
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我们今天使用的汉语言正在发生着从量到质的变化。汉民族语言从外语中借用词语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语言表现力,适应社会新生活,但是目前作为异域信息载体的外来词中不乏一些亦中亦洋,甚至庸俗、怪异的东西。本文首先从文化角度对外来词的构词模式和使用情况进行描写性分析,其次就语言规范的本质和策略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语法学对“时”、“体”动词体系的讨论一般都囿于语法层面的解释,而忽略了语法意义与语用意义的内在关系。从语用角度看对“时”、“体”仅进行语法层面阐释具有很大局限性,某些时、体表现出重迭现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