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影对中国当代影视文化语境的形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的改编极大地影响着新世纪中国文学的传播与接受。文章着力探索我国电影对文学名著改编的历史轨迹和现实境遇,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其困境,展示其出路。  相似文献   
2.
当高三的孩子从六月的炼狱中走出,接踵而至的便是选大学、填志愿.这种选择每每煎熬着怀揣七彩梦幻的孩子们,更煎熬着“望子成龙”的天下父母!没有大学读是一种人生的失落,而当有了太多的大学供选择的时候,家长和孩子都难免在眼花缭乱中举棋不定,甚至于寝食难安.我是有着两个孩子的父亲,曾两度亲历了为孩子选大学的煎熬;我又是一个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的大学教师,对大学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也有一些真切的体验.  相似文献   
3.
在张爱玲的比喻世界中,色彩不仅仅是作为相似点而存在,在更大程度上,它们是作者情感心绪的隐密传达。这一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同样的月,却在不同语境中有着不同的颜色;同样的色,却在不同人的身上得到不同的表达。这些"同中之异"最后却能体现"异中之同",正是"参差对照"的别具匠心。  相似文献   
4.
“黑色幽默”的审美心理机制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色幽默在迄今年内为止的各类美学体系中均没有被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学范畴来加以审视,它或不被提及,或被认为是喜剧的一种形式,或被认为是“丑”的一种形态。或被认为是荒诞的一种。本认为,黑色幽默是一种独立的审美范畴,它的审美心理机制是:由于同时产生的悲喜剧感造成审美主体的精神分裂,这种分裂激活了潜伏于审美主体无意识中的精神分裂情结而使其升华为美感。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中国文学与影视艺术的互动及其未来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视文化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影响着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本文从整合、实践、话语三个层面透视了二者整合互动的多元复杂关系,并对其未来走向作出了冷静客观的预测。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辅助工具逐渐被广泛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当多媒体教学成为一些语文教师的趋从性时髦追求时,对其过度的依赖就会导致多媒体手段的滥用和误用,以致教师主体性的丧失。本文认为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功能和效益,必须着力强化语文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黑色幽默在迄今为止的各类美学体系中均没有被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学范畴来加以审视,它或者不被提及,或者被认为是喜剧的一种形式,或者被认为是“丑”的一种形态,或者被认为是荒诞的一种。本文认为,黑色幽默是一种独立的审美范畴,它的审美心理机制是:由于同时产生的悲喜剧感造成审美主体的精神分裂,这种分裂激活了潜伏于审美主体无意识中的精神分裂情结而使其升华为美感。  相似文献   
8.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阿多诺的否定性艺术观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以及技术理性进行了成功批判,但其以否定作为逻辑起点却使自己陷入否定的循环和言说的悖论中,导致了审美主体的缺失和艺术空间的自我封闭,并最终走向了艺术超越的自我否定,艺术仍无法摆脱被大量复制的命运,这也是当下大众文化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提起原三联书店总经理、《读书》和《新华文摘》创始人之一的著名编辑出版家范用先生,业内人士恐怕没有不对其耳熟能详的,就连我这个并非同行的读书人在阅读其生平事迹时,也每每沉醉倾倒于他因腹笥充盈而释放出来的文人风采和专业魅力,他的同行和后继者更是公认他的一生乃中国编辑出版史上的传奇.  相似文献   
10.
大凡报刊和出版社的编辑都具有广博扎实的行业知识,虽然未必都称得上专家学者,但也足可发现并评估学者精神劳作的价值。然而,出色且成功的编辑绝不停留在这个层面自鸣得意,他们往往较之一般的编辑别具一种情怀:把学者用心血浸透的创造性学术成果看成是整个民族学术文化生命的一部分,也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们不但能发现它的价值,更有必欲将这种价值由学者个体的精神空间拓展为更大社会空间的执著精神。因此,他们与学者之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笔墨之缘,而是已介入到学者生命活动中的精神同道,是在更高层次上相知相契的朋友。我在阅读著名现代文学学者王富仁先生的《古老的回声》时发现,他于不经意间道出了该书与编辑之间的一段曲折而意味深长的聚散离合。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他因心灵的苦闷暂时中断了现代文学研究,却于中国古代诗词中,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