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ke晐(该赅):ke垓(畡)(见母之部同音) ○说文:“晐,兼晐也。”徐锴注:“日光兼覆也。”段注:“此晐备正字,今字则‘该’‘赅’行而‘晐’废矣。”广韵:“晐,备也,兼也。”字亦作“该”。广韵:“该,备也,咸也,兼也,皆也。”字亦作“赅”。庄子齐物论:“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注:“赅,备也。”今成语有“言简意赅”。○说文:“垓,兼垓八极地也。”段玉裁改为“兼咳八极地也”,曰:“兼备八极之地谓之垓。”“垓”亦作“畡”。国语郑语:“王者居九畡之田。”注:“九畡,九州之极数。”nge疑:nge嶷(疑母之部同音)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中,方位词,特别是单语素的方位词,总是粘着于前,它的结合面一般都很宽。所以,根据这两个特点,不难把方位词同一般性的名词,特别是表处所的名词区别开来。《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的语言虽然比较接近中古初期的口语,可是毕竟跟现代汉语差别太大。在古代汉语中,方位词并不总是粘着于前的,它往往单用。《世说》中的方位词既有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又有和现代汉语一致的地方。所以,在确定《世说》方位词的范围的时候,我们除考虑“普遍地具有后附性”这一语法特点外,还要从词义上进行类比。比如说,A、B两个表处所的名词是同义词,虚化程度相近,A被认为是方位词,那么B也可以认为是方位词,尽管B的结合面很小甚至没有后附的用例。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中,“但”作为副词,一个常见的用法是,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例如《史记·刘敬传》:“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后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但”从这个用法又发展出一些别的用法: 一、用于条件复句,作连词,表示条件。犹“只要”。(1)房忧不得到家。公以一竹杖与之,曰:“但骑此,得到家耳。”(晋葛洪神仙传壶公)  相似文献   
4.
sjia暑:sjia(疒暑)(审母鱼部同音) ○说文:“暑,热也。”○玉篇:“(疒暑),热疾也。”集韵:“(疒暑)暍疾。”dziat截:dziat(走截)(从母月部同音) ○国语晋语:“不如截而行。”注:“旁出为截。”穆天子传:“截春山以北。”注:“截,犹阻也。”○玉篇:“(走截),旁出前也。”集韵:“(走截),邪出前也。”按,“(走截)”是“截”的分别字,以别于割断的“截”。 thyeng汀:thyeng町(透母双声,耕部叠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