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各国文化   6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俞水生 《寻根》2015,(1):6-8
2008年2月11日,赵本山在沈阳公开举行隆重的收徒仪式。整个仪式历时1小时30分钟,经过上香、敬茶等7个环节,共接受了35位徒弟的集体叩拜。一时间,这一话题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而关于叩拜礼的提倡与批判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叩拜,又称跪拜,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最频繁的一种礼节,已有几  相似文献   
2.
一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往往具有多种因素.作为中国词史上豪放词派的开拓者,苏轼词风的形成既有时代特征和词人的个性以及这种个性与当时社会矛盾冲突的主客观因素,也包含着词自身的艺术因素.从词史发展线索加以考察,苏词风格的形成,正是在于它顺应了词的自身演变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游一带居然有五个地方都称为“赤壁”,其中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湖北蒲圻县西北的赤壁,这是当年发生“赤壁大战”的地方,当地称其为“武赤壁”;另一个是湖北黄冈县西北的赤鼻矶,这是北宋苏轼被贬谪黄州时活动游览之地,他曾在此先后写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代诗人对于诗歌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相当重视的。自居易有言:“首句标其日,卒章显其志,诗三百篇之义也。”乔吉尝云:“作乐府亦有法,日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旧谢榛更具体提出“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的要求。相比之下,有人更直接认为:“一篇全在句尾,如截奔马。”“一篇之妙在乎落句。”正是由于历代诗人的刻意追求,使得中国古典诗歌的结尾变化多端,成为诗歌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刘禹锡诗歌的结尾尤为出色,往往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尽在情理之中,从而形成“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乡村的狂欢节——社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水生 《寻根》2015,(2):36-38
鲁迅先生的《社戏》,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美文。作品通过记叙"我"幼时在家乡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天真率直、活泼可爱的农家少年形象,也展现了一幅江南乡村淳朴而欢乐的社日风俗画。读后,我们对古老的民间乡村社日不由多了几分向往。古代帝王为了祈求天下太平,风调雨顺,每年都要祭祀社稷之神。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社稷之神,在周代即被奉为国家主神,列入祀典。《白虎通义·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  相似文献   
6.
鬼与鬼文化     
<正>每年11月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万圣节起源于古代不列颠凯尔特人的传统节日。在古凯尔特人的信仰里,新的一年始于11月1日,而在旧年10月31日的晚上,各种鬼魂会一起重返人间,寻找它们的替身。因此,这一天被称为"死亡之日"或者"鬼节"。为了驱鬼,当地人们纷纷燃起火炬,还用动物的头或皮毛做成的服饰打扮自己,并发出各种古怪的声音,使鬼魂认不出自己以避过灾难。只  相似文献   
7.
俞水生 《寻根》2014,(4):21-23
<正>盥洗,是每个人日常起居最先要做的功课。其实,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便已形成了这一习惯。《礼记·内则》云:"鸡初鸣,咸盥漱。"这说明古人已有早起盥洗、漱口的卫生习惯。那时筷子还没有被广泛使用,就餐时人们往往共用一个盛饭器,以手抓饭,所以饭前也需要洗手。除此之外,盥洗还是古代仪礼之一,用水使身洁净,以示对神对人的恭敬。那么,古人又是怎样盥洗的呢?有哪些细节值得我们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8.
士与士文化     
正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较为明确的社会分工意识,开始把人大致分为士农工商四类,但其次序历代有所不同。《管子·小匡》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石指柱础。《春秋谷梁传》成公元年曰:"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荀子·王制篇》亦有"农士工商"的排列。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卷七曾说:"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  相似文献   
9.
牛年说     
牛是人类的忠实朋友,对人类贡献很大。尤其是中国人,对牛的感情可说是特别深厚。从大量的出土文物中可以知道,我国在未有文字以前就已开始养牛,并产生了有关牛的神话故事。以后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更是形成了丰富的“牛文化”。  相似文献   
10.
正"汉"这个字是我们汉民族的族称,但它是如何而来的,一般人可能不大了解。要弄清汉族名称的由来,还得需要从"汉"字本身说起。"汉"字繁体为"■",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安州六器《中■》铭文,写作。上面■(难),下面■(水)。造字本义与水流有关。晚期金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