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等倾干涉条纹定域于无穷远处”,这是许多教科书给出的结论。本文通过点光源在均匀薄膜上产生的等倾干涉的讨论,说明上述结论不适用于点光源产生的等倾干涉,结论是:点光源产生的等倾干涉条纹定域于包括薄膜表面的上半空间。  相似文献   
2.
隐性辍学学生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厌学和"缺学".厌学是学生隐性辍学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种种原因作用于学生,然后通过学生自身形成厌学心理,再外化为厌学行为的隐性辍学.厌学心理是不同心理因素的共同心理情绪反应,在它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不同心理因素.厌学行为是厌学心理的外化行为方式,不同的厌学心理因素往往以相同的厌学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而且同一种厌学行为也往往以多种厌学心理因素共同促成."缺学"是学生隐性辍学的次要表现形式,"缺学"是一种由外力施加给学生,而学生不得不接受的不完整学习的隐性辍学状况.  相似文献   
3.
隐性辍学的形成原因来自教育、社会、经济、文化、情感各个方面。“唯升学教育”是形成隐性辍学的教育原因:“唯学历是举”的用人体制是形成隐性辍学的社会原因;“一切向钱看”的价值体系是形成隐性辍学的经济原因;“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期望是形成隐性辍学的文化原因;“有谁在乎我”的情感指向是形成隐性辍学的情感原因。不改变这些原因.就不能遏制隐性辍学的蔓延,克服教育的危机。  相似文献   
4.
兰靖  张念蒙 《考试周刊》2009,(2):155-158
隐性辍学的基本性质从教育角度分析,是对“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的异化;从法律角度分析,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违法行为;从文化角度分析,是全民素质的倒退因素;从经济角度分析,是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危机;从政治角度分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隐患。本文借用部分案例隐性辍学的基本性质进行了剖析,以警醒世人。  相似文献   
5.
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基本结构——《隐性辍学论》之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隐性辍学的学生群是一个核心明确、外缘模糊、具有张力、变动不居的球形群体.这个群体的核心部分十分明确.是由"差等生"构成:外缘部分相对模糊.是由"中等生"构成.这个群体的存在基础是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兴趣和对学校生活缺乏热情.因而形成隐性辍学的内部张力.这种张力不仅使"差等生"的隐性辍学程度越来越深.使"中等生"逐步滑进隐性辍学的泥沼.而且使"优等生"成为这个群体的潜在构成部分.这个群体的构成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内部张力和外部因素的强弱变化.都会影响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变化.因此,缩减核心、减少张力、增强外因成为克服和防止隐性辍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遏制隐性辍学,首先要把教育观统一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教育观上来,要把学生当成人,而不是“物”;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满足社会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都要成为教育内容;要坚持自我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要树立平等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其次要改革教育结构,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政府教育考核制度。最后,法制要提供更有利的保证,加大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7.
独立学院在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三个阶段之后,接下来会进入竞争和淘汰阶段。在竞争阶段,独立学院必须在"服务"两字上做文章,打造完善的服务体系,吸引学生,提升品质,培育品牌。探索独立学院建立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和怎样建立服务体系,对独立学院今后的发展必然会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兰靖  张念蒙 《考试周刊》2008,(48):162-165
免费义务教育"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已成为现实,我国的义务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好学"成为我国义务教育新阶段的历史任务。消除了"学杂费原因辍学"以后,"非学杂费原因辍学"凸现了出来,成为免费义务教育后的辍学主流。隐性辍学上升为现阶段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隐性辍学的普遍存在和瘟疫般的蔓延,不仅是义务教育的危机,也是整个教育的危机。只有坚决遏制和逐步消除隐性辍学,我们才能完成教育发展新阶段赋予义务教育的历史任务,才能真正实现"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好学"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9.
辍学与隐性辍学含义辨析——《隐性辍学论》之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辍学的衡量标准有"学年界定"、"课时界定"、"课程界定"几种,在实际操作中,"学年界定"被偷换为"学籍界定",显性辍学转化为隐性辍学.以"学籍界定"为辍学衡量标准而形成的隐性辍学,其特殊含义指的是"有辍学的前期或后期表现,毕业时未能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但仍然保有学籍的个体或群体教育状况."我国的隐性辍学群大致由"名在人不在"、"人在心不在"、"人在爱不在"、"人在力不在"四部分学生来源构成,具有量大、面广、构成复杂、常态存在的特点.辍学是一个从隐性到显性的变化过程,隐性辍学是显性辍学的过渡阶段,显性辍学是隐性辍学的可能结果.控制过程比控制结果更为重要,控制隐性辍学才是"控辍保学"的治本之途.  相似文献   
10.
在测定汞原子第一激发态能量的实验(夫兰克——赫兹实验)中,所得曲线的峰间距随电压增大而增加,本文拟对这一现象作简明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