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初,张洁发表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曾引起很大争议,对立双方主要从婚姻道德角度进行褒贬。1990年代,此小说又被评论界从女权主义角度重新阐释。到了21世纪,人们又开始呼唤其中所表达的理想爱情。该文通过对其过往研究的总结分析,认为它既不限于道德探讨,也不单纯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而是人类情感困境的诗意表达,具有生命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今年的三月之初,全国大多数日报,都是刊登过新华社报道陕西省政府的一条新闻的,而且不少报放在头版,显然是把它当作民主政治在前进的实例来处理的。对于这条新闻,我却相当地不以为然,认为它反映了我们记者的缺少见识。事情是由陕西省政府的一个违法文件引起的。该省延川县统计局长在上报县农民纯收入时弄虚作假,笔下生花地吹嘘“突破200大元”,县人大常委  相似文献   
3.
凌河 《学习之友》2013,(11):21-21
刘志军案件里,有一笔六千万的巨款,还有一帮女人,更有一块著名的石头——风传刘部长的办公室里,多年来供着一块“靠山石”,刘志军对它笃信不疑,视为依靠。这块石头有没有呢?原来真是有,而这是“好友”大师王林所赠,“保他一生不倒”。  相似文献   
4.
凌河 《教育》2012,(3):6
一种"从娃娃抓起"——一套"小学生理财"的读物,开始进入了莘莘学子、十龄稚童的书包,那里头不但讲股票,讲基金,讲保本理财,还栩栩如生地讲期货交易。关于吸抛揸沽,要不要"从娃娃抓起",世事不谙的小学生,要不要早知  相似文献   
5.
徐良一案,而今已取得一审的胜利。当这篇杂感问世时,想必二审也已凯旋了。那是应当祝贺他的。然而如何的判决,也终审不掉我对“徐良案”的种种杂感。案件的由头,是上海的文化艺术报登了一位作者写的文章,说的是上海一个会议上,对徐良为来沪演出而“索价三千元”一事究竟是非如何,进行了一番研讨。然而徐良说并没有那回事,于是起诉,告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的生活里头,一些原本十分透明的事情,不知什么原因,竞常常要教人当反面文章看。比如报上赫然一条,说某某不小的人物,因为违法乱纪,已被罢官撤职云云。这样的“一朝倾覆”,竟引来不少猜测,大多是推断那位倒霉的贪官,一定是不幸撞在了某位更大的人物的枪口上,或是应了什么“需要”,才偶尔做了“羊儿”的。其实呢?这样的“不幸”,并不总是“偶尔”,那“倾覆”的过程里头,常常有着老百姓的斗胆揭发,污吏们的打击报复,新闻界的内参清样,说客们的盈门游说,领导们的明镜高悬等等,真要一律予以“本报今  相似文献   
7.
"夹着尾巴做官",不是谨小慎微,不是畏首畏尾,而是讲领导干部要"自律",要"自净",要有所"敬畏",时刻想到身后有多少双眼睛注视着我们,从而学会和习惯于在众目睽睽下工作与学习。众目睽睽,首先是公众的知情权。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是  相似文献   
8.
徐訏,这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现代文坛的巨擘”,一生写作达二千万言,出版文学作品六十部,称得上著作等身.他的小说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相当杰出的成就.仅就浪漫主义而言,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徐(言于)的小说是最接近西方浪漫主义的艺术本质的.  相似文献   
9.
1995年的年末,到上海拜访了施蛰存先生。92岁高龄的施老先生送给我一本他最近出的散文集《沙上的脚迹》。凝视着书名,只觉得这“脚迹”不是走在“沙”上,而是深深地印在中国的大地上,印在世界文化的发展史上。 施蛰存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学者。他的创作,独辟蹊径;他的学识,博大精深;他的研究,遍及文学、文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两种建构──读郁达夫和徐訏的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浪漫派的文学表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实条件以及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两大势力的影响下,呈现出两种形式易文学建构。一种是以郁达夫为代表的中国模式,它以言志缘情为传统,以现实性和功利性为目的,多以感伤的忧患意识作直白的抒情,一种是以徐讦为代表的西洋风格,它以西方的哲学和宗教为背景,崇尚超越现实的理想神话,作品多笼罩着神秘空灵的氛围,也多浸润着象征性的哲理思辨,两者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