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德寰  赵竞鹤 《传媒》2023,(20):14-17
<正>在中国,“新闻传播”自出现就时常会被当作一个整体来讨论,好像与生俱来就是一体,但事实上,国外的学科体系下新闻学与传播学在研究内容、课程重点等很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是两个完全不同方向的学科。追溯历史,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和美国的大学,新闻学第一次以一个独立学科出现,这可以看作是新闻传播学科的开端,而彼时传播学还并未正式出现。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传播学在美国诞生、逐渐繁荣,而后蔓延到全球。起源总是相似,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科也是先有新闻学,后有传播学,然而结果却是不同,在这之后具有融合意义的新闻传播学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大众视野。近十年来,  相似文献   
2.
传播学实证研究关注媒介曝露及其影响,较少展开信息传播或个体行为预测。依循演绎逻辑进行建模的过程中则存在解释性和预测性建模的方法混淆,影响因果推断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可靠性。随着计算社会科学的发展,研究者开始关注解释与预测认识论上的区别。我们认为解释和预测的明确区分及有效整合将帮助传播学实现更好的因果识别和科学预测,本文归纳国内传播学实证研究在计算社会科学背景下的研究设计,澄清两者在本学科方法运用上的现状及问题。依据Pearl提出的因果阶梯,结合传播学议题特殊性将运用在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提取为四个层级的目标和任务:(1)关联分析;(2)干预研究;(3)解释性研究;(4)反事实因果推理,并为因果建模中解释与预测模型的有效整合提出具体方法建议,通过分析层级上的循环验证更好地理解传播规律与人类行为。  相似文献   
3.
刘德寰  傅居正 《传媒》2023,(9):64-67
<正>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持续高质高效发展,在新型运载火箭、卫星导航系统、月球与深空探测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作为一个独特的报道类别,航天新闻报道肩负着展示国家科技实力、壮大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培育公众科学素养的责任和使命。然而,有学者曾指出,航天新闻在顺应新媒体崛起的过程中,虽然对艰深枯燥的框架和单一严肃的形式进行了调整,但依然存在内容碎片离散、报道集中临时等问题。如何拓展我国航天新闻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当前航天新闻报道改革中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刘德寰  王袁欣 《编辑之友》2020,(12):20-24+30
5G商用化为解决VR出版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提供了方案,VR大众出版、VR教育出版、VR专业出版等相关出版产业有望在新技术变革下开启新篇章。文章提出采用内部改革和跨界协作并行的方式作为出版行业媒体融合发展的策略。一方面,内部改革可以借助5G手机、平板、智能电视等智能终端的发展重构内容生产过程以及重塑用户体验;另一方面,跨产业协作有利于形成多主体、多中心融合发展的出版格局。此外,融合形式下的VR出版将为出版业的创新盈利模式培育沃土。总体来说,5G 视域下的VR出版会不断拓宽行业边界,未来VR出版将会为媒体深度融合提供智能平台和智能互动体验,从而推进智媒时代的媒体融合进程。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动产业革新和劳动力职业流动。研究以智能技术与职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基于个体对智能社会的职业风险感知探讨智能技术是会造成大面积的失业还是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问题,聚焦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才培养路径提出技术进步有可能会重组职业结构,人口特征会影响职业风险评估。机器效率和个人创造力的博弈使部分人群面临技术性失业的风险,但也会激发和创造更多基于脑力劳动、社交能力、批判思维、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岗位。构建智能化、数字化的媒体生态需要混合技能的知识工作者,新闻传播教育需要面向未来进行探索和改革,以人机协作为目标用“科技力”武装“劳动力”,打破学科壁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寻求人文精神和实践技能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本文梳理了当前媒介非使用研究中功能主义、后采纳行为和媒介抵抗等理论脉络的启示与不足,基于对微信朋友圈非使用者的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提出了“去联接—非联接”的概念框架,以强调技术可供性和用户能动性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媒介非使用的重要性。研究从技术可供条件、用户能动角度对去联接和非联接进行辨析,并从意义建构和媒介反思性等方面探讨用户如何能动性地实践和合理化媒介非使用。研究发现技术可供性塑造了去联接和非联接的基础和可能性,而个体通过多样的和情境性的媒介非使用发挥能动性,在不同的生命情境里通过媒介非使用具现对社交媒介参与的反思性。  相似文献   
7.
从Web2.0时代起,人与媒介、社会之间的连接方式发生了革命性转变,传播的关系维度凸显,成为分析当前媒介现象与人的社会存在最为重要的基础视角。互联网群体传播从作为关系主体的人出发来解读互联网传播中关系的复杂性,是传播关系属性的突出和显在。人类与生俱来的社交需求及当前互联网中集合行为的常态化,是关系偏向在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突出体现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作为一种使得各方面力量聚合的媒介关系实践,这一偏向在新的社会关系、文化关系、人际关系中得到具体体现,由表及里对人的交往及社会的文明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不同人群中手机互联网领域的数字鸿沟是否存在。笔者通过是否使用手机上网来测量人们对手机互联网的接入沟,进而通过每天手机上网时间来测量使用沟。研究发现,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和家庭月收入等某一方面的优势地位并不必然导致接入和使用手机互联网的优势,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并不比低者更好地接入和使用手机互联网。性别鸿沟、收入鸿沟和年龄鸿沟成为手机互联网领域不同人群社会分化的新标志。此外,较早接入手机互联网的人每天手机上网的时间也更长,接入的优势会强化使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正>终端的任意变化导致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的本质变化。终端市场中,早期没有谁是霸主,你方唱罢我登台。如今,整个终端市场进入了春秋五霸时期。8月28日下午,2014年中国互联网大会闭幕论坛上,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全国市场研究协会(CMRA)会长刘德寰分享了《移动互联网新格局与趋势》。刘德寰从整体格局,归一化以及中老年真正融入移动互联网三个方面阐述了移动互联网未来的三个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我们正身处一个越来越"有态度"的世界屮。人们不再热衷于追求整齐划一,不再对权威亦步亦趋的跟随,不再压抑自己丧达内心的欲望,而是越来越强凋个性的解放,希塑挺立时代的潮头,要求发出自己的山音,展示属于自己的"态度"。网易"有态度"的理念,正是对"彰显态度"这个时代诉求的最佳回应。而"有态度"理念孕育出的"态度营销",更是将市场营销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