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怀堂 《文化遗产》2016,(5):113-125
学界对端公戏的认知存在着很大分歧,主要表现在端公戏是传统戏剧扮演还是仪式演剧的争论上。端公戏源自南宋时期湖北随州地方的端公信仰。端公替代巫师而实施巫仪,最早在明天启年间的湖北出现,后随该信仰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传播,至清代、民国吸收了其他扮演或表演艺术因素而蔚为大观。它既不是传统戏剧扮演,亦不能用仪式戏剧来衡量。科仪(纯粹的法事)、戏剧化的科仪、科仪与戏剧扮演结合,以及传统戏剧扮演都属于端公仪式的一个环节,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端公巫术仪式。而端公戏就是由端公实施的、具备巫傩之祭性质与形式、为了特定目的与服务对象、区别于生活与生产行为、独立于传统表演艺术体系的、特殊的戏剧扮演或表演艺术形态。它属于傩戏剧种之一,在"明河"与"潜流"这一"大戏剧观"下,与傩戏体系下的其他剧种一起,构成了不同于传统表演的艺术体系。  相似文献   
2.
自明清始人们对“西厢记”里的张珙多持肯定态度,认为他是一个知书达礼、忠厚机灵、恭俭温良的人,但笔者仔细研读该剧后发现,在元初王实甫的《西厢记》中,他是一位庸俗无行、机诈百端、心地歹毒之辈,与明清以后的张珙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3.
北宋初期,词虽继承花间一路,但词坛尚雅是主流.到了元祐词坛,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被突破:被词人不耻的俗词进入词中,改变了初期词坛尚雅的审美情趣,表现为以俗为雅、化俗为雅和雅俗兼融三个方面.正因为元祐词人的努力,使得词坛上雅、俗对立的审美情趣渐渐融合,体现出通达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4.
雅俗对举是清真词里运用的众多雅化方法中的一种,大概分为以词尾结句来衬全词和以下片衬上片而使全词趋雅。这种手法的运用婉转圆融,使周邦彦的词即使是艳情也别有一种雅韵,从而使词的雅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文章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9-2008)检索出的傩研究论文以及这一时期出版的傩研究专著,对傩文化研究成果地域性、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并据之认为傩研究具有地域高度集中、研究各自为政、地方色彩斑斓等方面的时代印迹。  相似文献   
6.
《尚书》是史传文学发韧之作。从记言之《尚书》,历《国语》等至《史记》,史传文学蔚为大观。在此流变过程中,《国语·晋语》借鉴《尚书》等史传作品的成功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手法,在记言、叙事、写人、结构文章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技巧,是史传文学发展的新高度,并为后世史传文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法可分为朗读体验式、表演体验式、创作体验式、辩论体验式、师生互换体验式等几种主要类型。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8.
八风为来自八个地理方位之风,而八风舞源自殷商及其之前的与农业相关的风祭仪式,始为祈求农业丰产的祭祀八方风神仪式,于春秋时期发生了分化:一是祭祀之舞,一是世俗之舞。这种分化的结果直到明清时期仍然存在。其形态自黄帝至尧舜时期,是规模宏大而以祈年为目的的图腾祭祀舞蹈;到春秋时期,用于“行八风”目的的舞蹈有佾舞(含羽舞即文舞、万舞即武舞),是广义上的八风舞——或祈年或观政;魏晋南北朝时期,此舞被视为《承云》乐,为佾舞,既用于道教祭祀仪式中——这是一个新变化,也用于世俗宴飨;至唐,出现了《八风》乐,由专职部门太乐署掌管,服务于国家大祠享——秦汉及其之前的这类舞蹈至此才有了正式命名,并被后世沿用。唐天宝前,八风舞分文舞、武舞,皆有扮演;唐中宗时期,此舞吸收胡旋舞或骨碌舞,由集体性舞蹈变为个人世俗舞蹈。明清时期,八风舞进入民间社祭与世俗宴飨,形态更为世俗化。  相似文献   
9.
北宋初期,词虽继承花间一路,但词坛尚雅是主流。到了元祐词坛,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被突破:被词人不耻的俗词进入词中,改变了初期词坛尚雅的审美情趣,表现为以俗为雅、化俗为雅和雅俗兼融三个方面。正因为元祐词人的努力,使得词坛上雅、俗对立的审美情趣渐渐融合,体现出通达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0.
<尚书>是史传文学发韧之作.从记言之<尚书>,历<国语>等至<史记>,史传文学蔚为大观.在此流变过程中,<国语·晋语>借鉴<尚书>等史传作品的成功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手法.在记言、叙事、写人、结构文章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技巧,是史传文学发展的新高度,并为后世史传文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