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书,本来只有相对意义上的好与坏之分,而无所谓“正经书”与“闲书”之别。但,在旧社会,一些道学先生只把“五经”“四书”看作“正经书”,要求学子精读背诵,以作为举业之道,此外,如小说、笔记(随笔、散文)、词曲、戏文等等则统统归诸“闲书”一类,视之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不许学于涉猎问津。然而我从童年时代起就悄悄地爱上了“闲书”,武侠小说、公案小说、笔记小说、侦探小说、  相似文献   
2.
东方朔是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他知识广博,机智敏锐,生性滑稽,言辞诙谐,不拘小节,因此汉武帝始终以排优视之,在政治上对他不予重用,因此他对“位卑”很不满意,满腹牢骚,但又不便直捷说出,于是作《答客难》以发泄之。 东方朔为了发泄满腹牢骚,在《答客难》中采取了言在此意在彼的写法,巧妙地寓牢骚于诙谐之中。如,文章开端假设有人诘难自己,说:“今子大夫修先五之  相似文献   
3.
东方朔是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他知识广博,机智敏锐,生性滑稽,言辞诙谐,不拘小节,因此汉武帝始终以俳优视之,在政治上对他不予重用。他对“位卑”很不满意,满腹牢骚,但又不便直接说出,于是作《答客难》以发泄之。  相似文献   
4.
发生在秦王朝的焚书坑儒,许多人都把它看作一回事,其实,“焚书”和“坑儒”是两回事。焚书的决策和行动在前,坑儒事件发生在后。它们的背景各异,时空不同,然其本质却是一致的,即实行愚民政策,以便专制独裁。  相似文献   
5.
读书与写作     
写下这个题目,我就想起了古代许多文人学士的名言和教诲。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宋朝大诗人大散文家苏轼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退笔,写秃了头的毛笔。通神,弄通写作奥妙。金朝大学问家大诗人元好问说:“文章天下之难事,其法度杂见于百家之书,学者不遍考之,则无以知古人之渊源。”清朝大学者万斯同说:“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苟其不然,则胸中不能无碍。胸中不能无碍,则笔下安能有神。”清朝诗评家孙洙说:“熟读唐诗三百  相似文献   
6.
齐宋时代的山水诗代替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是南朝诗歌发展上的第一个重要的变化。 沈玉成先生《谢灵运评传》说:“山水诗脱胎于玄言诗,又否定了玄言诗。这两者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在玄言家的心目中,山水本来有‘以形媚道’(宗炳《画山水序》)的一面。山水之中包孕着玄趣,玄言诗中出现一点山水描写也并不罕见。东晋后期。模山范水的作品渐渐增多,诗风开始转变。谢灵运的叔父谢混在这一转变中曾经作出过贡献,但真正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完成这一变革,并使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一个流派的,则是谢灵运。”这里。不仅指出了山水诗代替玄言诗的过程,而且充分肯定了谢灵运的贡献和功绩。  相似文献   
7.
文不可轻     
重理轻文的现象不是始于今日,但是当前却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有的学校片面地认为教学质量的高低只表现在数理化教学上,文科教学的情况则不大重视;有些学生学习只钻理科,忽视文科,偏科情况严重;不少家长两眼也只盯住孩子的数理化成绩,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一种重理轻文的思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产生重理轻文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在社会科学领域里任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制造了严重的混乱,致使一些同志视文科为畏途以外,原因之一是我们有些同志对实现四化所需要的人才有一种误解,好象搞四化就是搞科技,搞科技就是搞理工,文科是可有可无的;原因之二是我们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一些同志,对各门学科、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短诗。诗虽短,意蕴却深,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属于《诗经》中“小雅”之殿。《诗经》的内容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雅,就是“正”的意思。“雅乐”就是“正乐”,是相对于地方乐而言的。把周天子建都的王城附近之乐称为正乐,无疑是出于当时的尊王思想。至于为什么把“正乐”称“雅”,这恐怕是因为古代有所谓“雅言”的说法,“雅言”就是标准话,通行语的意思。当时各地方言不一,因此以王城附近的话为通行话,王之乐也就称“正”称“雅”了。“雅”又有“大雅”、“小雅”之分。这大约与它们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漫谈读《论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人把《论语》看作“圣经”,认为是孔子的格言警语,我们华人更把《论语》奉为治国平天下的“宝书”,抬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其实,这部书乃是未经分别章节,未经编辑的孔子及其一些弟子的混杂语录。所论涉及的诸多方面,概未叙明缘起情况,显得飞跃飘忽行踪不定而上下文之脉络更是散乱无序。这也许是秦始皇焚书后,汉儒仅凭记忆而写出之故,或因书简断线错乱所致。我们知道,西汉时代的书,既不是“纸”,也不是“帛”,而是刻在竹简上的,大部的书就用一条线串接起来,若是线断了,书简就难免错串。《论语》的传本,在汉代有《齐论》、《古论》、《鲁论》的不同,前二种早已亡佚,现在流行的是《鲁论》。全书共20篇486章。内容包含甚广,涉及  相似文献   
10.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虫离)。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