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一个当代人对于这么一椿事实简直不能不感到惊奇:两位批评家,同坐在一张桌旁,在同一时刻,对同一本书却会发表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在右边的这一位宣称它是一部英国散文杰作;与此同时,在左边的那一应却说它不过是一堆废纸,如果炉子里还有火,就该把它付之一炬。然而,关于弥尔顿,关于济慈,这两位批评家倒是意见相同——他们表现出极大的敏感,具有真诚的热情。可是,一讨论到当年作家的作品,他们就免不得要打起架来。这本有争议的书是在两个月以前才出版的——它既是对于英国文学的不朽贡献,同时又是一个志大才疏者的胡乱拼凑。这就是解释——因为这个,批评家们才意见相左。  相似文献   
2.
这本小书,以随笔为主,选录了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的十五位英国作家的部分散文作品。译事既竟,谨将英国随笔的发展概貌以及其他有关问题作一说明。(一)随笔(The Essay,过去曾用译名“小品文”),是散文(Prose)的一种。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散文的发展常常是在诗歌之后,而随笔在各类散文中更要晚出。近代西欧的随笔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诞生的,代表作就是法国蒙田的《随笔》(“Essais,”  相似文献   
3.
《悲剧和全面的真实性》一文选自散文集《夜晚的音乐及其他》一书。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一个史学创作上的问题,把悲剧和全面描写真实生活的作品加以比较,最后下结论说:这两种作品都是为人类精神生活所需要的。这个问题提得有一定道理,对于我们也有一定启发,而作者的分析也言之成理。在史章末尾,作者举出一些西方作家颇留意于全面描写真实生活的例子,(这是三十年代的老话了),也从某一个方面透露出国外“意识流”一类史学作品出现的史化背景。这些话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