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报载,济南市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王×被汽车碾在轮下,当时近百人围观竟不救.(1993年6月10日《光明日报》)又载,乌鲁木齐两青年跳入水中救人处于险境,“几百名看热闹的人群”“竟然没有一个肯跨过栏杆到渠边拉他们一把”,救人者生命垂危,“几百名围观者无动于衷”,“没有一个人动手” 帮抬一下.“一个生命垂危的勇士在成群的围观者中逝去”.(1993年7月6日《光明日报》)  相似文献   
2.
1994年戏剧大师梅兰芳诞辰百周年纪念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两位文艺界前辈柯灵与黄裳也因了40年前有关梅兰芳的往事展开了激烈论争。因柯文中有“伟大正直如鲁迅也不免对梅怀有极深的偏见”(《想起了梅兰芳》)等语,又引起杜浙等对柯文的批评,认为“鲁迅决无卑视梅兰芳之意,更非对梅怀有偏见”。①这实际是新时期以来,如何看待鲁迅对梅兰芳批评的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是鲁迅的推崇和研究,他是从革命家,政治家的角度论鲁迅的,只宜作为一家之言而不应视为金科玉律,章就其对鲁迅的评价和对杂的评论等问题商榷之。  相似文献   
4.
《思痛录》是一本讲真话的书,作的忏悔是从人的尊严和良知出发的自我拷问,是对共产主义的忠贞,对作的无限上纲曲意评论是“革”遗风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刘心武的一篇告诫青年勿“重蹈高长虹的覆辙”的《长虹的湮灭》引发了王彬彬、董大中等人批评论争文章。①“湮灭”了许久的高长虹,重被人注目,也是件喜剧性的好事。王董二先生的文章都涉及如何看待近70年前高长虹与鲁迅冲突,如何看待高的“湮灭”等问题。董先生更提出对高鲁冲突“应该既‘翻查’《鲁迅全集》,也查一下高长虹的说法,不能再不分青红皂白地骂下去了”。董先生是《高长虹文集》的主持编辑,此话虽不无广告用意之嫌,我还是很赞成他的主张。多年来我自已确是多根据《鲁迅全集》的“一面之词”来看高  相似文献   
6.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鲁迅全集》各文的题注,一般仅注最初发表的时间、刊物而不涉及内容的提示评论.偶有例外,如《醉眼中的朦胧》等四五篇,对写作背景作了较详细客观的介绍,但未评介内容.只有《论“第三种人”》较为特殊,不仅详介“左联”、“自由人“、“第三种人”有关文章,强调此文是对攻击革命文学运动的胡秋原和歪曲诽谤人民革命斗争的苏汶的反击和批判,而且把此文开头一句“在指挥刀的保护下,挂着‘左冀’招牌,在马克思主义里发见了文艺自由论,列宁主义里找到了杀尽共匪说的论客” 中的“论客”,特别注为“指胡秋原和某些托洛茨基分子”,以证明鲁迅对“自由人”胡秋原的批判.我无意探究注释体例不同的原因,只想对注释内容议论一二.因不少高校的现代文学史教材也多相似的说法.如林志浩主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是鲁迅的推崇者和研究者,他是从革命家、政治家的角度论鲁迅的,只宜作为一家之言而不应视为金科玉律,文章就其对鲁迅的评价和对杂文的评论等问题商榷之。  相似文献   
8.
研究评价作家应以事实为依据。鲁迅后期杂文没有感染“新基调病态”,杂文的“悲哀”是政治环境造成而非鲁迅带来。  相似文献   
9.
《思痛录》是一本讲真话的书。作者的忏悔是从人的尊严和良知出发的自我拷问,是对共产主义的忠贞。对作者的无限上纲曲意评论是“文革”遗风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有“生长在可为中国模范的名城里的杨荫榆女士和陈西滢先生,真是洪福齐天”一段文字。《鲁迅全集》(1981年版)注:“模范的名城”指无锡。陈西滢在《现代评论》发表的《闲话》中说,“无锡是中国的模范县”。鲁迅后来写的散文《无常》中又有如下文字:“凡有一处地方,如果出了文士学者或名流,他将笔头一扭,就很容易变成‘模范县’。”《全集》注又说:这是对陈西滢的讽刺。陈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