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根据我个人的经历所及,回顾这四十年的自然教学,有如下几点有价值的反思: 一、要保证低年级的科学教育不落空,就必须单设自然学科。 二、从观念的改变入手解决好低年级的自然教材问题和教学问题。自然课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儿童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因此教科书可以不必有很多文字甚至可以完全没有文字,只有图画。 三、掌握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要善于“看到”没写出来的内容。小学自然学科主要承担“科学教育”的任务,但也承担小学教育的总  相似文献   
2.
自然学科的“目的”,乃是自然学科所承担的教育任务的概括表达,自然学科的“要求”,乃是结合小学教学的实际,把“目的”进一步具体化,它是由“目的”决定的。“目的”和“要求”结合起来,决定  相似文献   
3.
(三)“地球仪模型”和“地球模型” 问:我们自然教材的体系有个“模型”吗? 刘默耕:有的。我们搞这套教材时,从开始设计就有个模型,但装在我心里,没公开讲过,因为我觉得提出来还不够成熟。我最初考虑的是叫“地球仪模型”。大家知道,地球仪上有经线、有纬线,教材的知识体系好比是“经线”,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好比是“纬线”。低年级好比在“南极”附近,其特点是  相似文献   
4.
得知《小学自然教学》将复刊,真是百感交集! 请让我首先向为《小学自然教学》的创刊、成长和复刊费尽心力的有关领导同志和工作同志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谢意吧!因为我是深受本刊教益的忠实读者。 其次,祝愿复刊后的《小学自然教学》在党  相似文献   
5.
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草案)的内容,根据我的体会,它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1. 小学自然科教学的目的任务是什么?2. 在哪些年级进行自然教学?3. 通过什么方法和途径来达到这些目的任务?(在这一部分里还附带阐述了初小阶段自然教学跟语文教学的关系,教学实践中如何把两  相似文献   
6.
自然课本第一册第40页上有一幅兔子喂奶的插图。在编写这一课的时候,我们查找了十几种有关兔子的中外图书,有科学专著,有技术书籍,有外国小学教材,也有我国的小人书。其中,只有一本外国教材和一本中国小人书上有兔子喂奶的图,画法基本相同。其余的图书不仅没有此图,连文字描  相似文献   
7.
《自然常识》是在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的启蒙课。儿童时代的启蒙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传说达尔文小时候对自然界兴趣非常大,后来成长为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得到一个指南针和一本科普读物的启迪,由此成长为伟大的物理学家。我们知道,儿童天生就是爱好自然界的,爱对各种自然现象提出千百个“为什么”。我们如果重视《自然常识》,充分发挥它的启蒙作用,将不知会播下多少未来科学技术人才的种子;如果小学不重视科学启蒙教育,例如头几年缺乏科学教育,或者语文、数学作业过重,剥夺了儿童接近自然界的机会等等,那么,无数未来科技人才种子的生机将被窒息。  相似文献   
8.
我现在向会议汇报一下《小学自然教材、教法改革与实验的研究》这个分项目前阶段的工作情况,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批评指正,帮助我们把下阶段的工作尽可能做得好一点。 小学自然的改革实验研究工作是从1979年开始酝酿,1981年正式动手的,到1984年底,从小学一年级到毕业班的一整套小学自然课本和教学指导书巳基本配套,加上中师、  相似文献   
9.
(二)四种教学法与探究——研讨法 问:“亚太地区发展教育革新纲领”中列举了四种教学法:传授法、发现法、过程法和相互作用法。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和“相互作用法”是一回事吗? 刘默耕:从纲领中列举的比较形式可以看出,后一种教学法是扬弃前一(或几)种教学法而产生的,“相互作用法,是现在最先进的教学法。  相似文献   
10.
一、改革小学科学教育的必要性 读了三个有代表性的材料,使人深感小学基础的科学教育大有改革的必要。 1.1984年5月18日《光明日报》载《杨振宁教授谈学习方法》文中说,我国到美国留学的人员头两年考试成绩赛过西方人,但后两年搞科研搞创造就多感困难了。杨振宁教授评价说,东方的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只宜于准备学生去考试,不宜于准备学生去研究、创造。他分析原因是:“东方的教学方法是人家指出路来你去走,而研究创造是要自己去找路。”他说:“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