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中国传统史学带有浓重落后性和反动性,打着鲜明的封建印记。贯穿于传统史学中的“严夏夷之辨”就是一种落后的、反动的民族主义思想。它产生于春秋时期,形成于秦汉,而后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继承和发展,而且成为封建史学家的衣钵传承下来,一直影响到今天民族史的研究。封建统治阶级需要民族偏见。秦汉以后的汉族统治者主宰中原的,就以华夏苗裔自傲自贵,而歧视居住在周边地区的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少数民族,他们忘记或者否认自己的乃祖乃宗竟是蛮夷戎狄出身,而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史学家也十分强调“严夏夷之辨”、“尊王攘夷”、“用夏变夷”。  相似文献   
2.
解放后,在左的思潮影响下,中国的旅游事业极不发展,对外不开放,对内搞不活,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内向性使现代人继续背着温、良、恭、俭、让的包袱,以老成持重,行动拘泥为涉世的美德。这种传统意识支配人们的行为,所以,读万卷书的人多,行万里路的人少。而游山玩水,君子不齿,壮夫不为!如若谁敢倡导游山玩水,有辄击鼓而批判之,以游手好闲者目之。“游山玩水”其实就是古人说的“漫游”,现代的新名词叫“旅游”。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亲近自然和观察社会。因为山水是自然美的集中体现,而大自然之中又包含了广泛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建国后,许多史学家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特别是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学术界百家争鸣,就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和什么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等问题,进行探讨,突破传统研究的理论框架,勇涉禁区,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和原则性的意见。已开始逐渐摆脱苏联史学理论模式和中国传统史学观念及注经式的研究方法,能够具体地历史地和实际相结合地分析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发展的状况,能够以发展的眼光,变  相似文献   
4.
民族关系中的冲突与融合,从文化视角去考察,究其实质是不同形态的民族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长期冲突与融合,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农耕文化的对峙。两种文化的二元对峙与互渗,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的格局,有的学者认为这是“汉民族和异族文化间的关系”的“纽结”、“关键”,认为“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上的一系列问题,都可以从这个根子上去理解。”(陈伯海《中国文化精神之建筑观》,《中国社会科学》1988  相似文献   
5.
读书与治学     
《世说新语》里讲了这样一件事:孙绰作《列仙·商丘子赞》曰:“所牧何物,殆非真猪,倘遇风云,为我何摅。”时人多以为能。王述为了炫示自己的才思和博学,对别人说:“近见孙家儿作文,道何物真猪也。”(《轻诋》)王述本意瞧不起孙绰,却反而暴露了自己的无知,显得可笑。因为王述没有读过《列仙传》,所以不懂孙绰文中的用典,就信口开河,乱发议论。读书少,看不懂文义,在魏晋六朝时就被认为无能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