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文化理论   1篇
  2020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按照获取身份的不同目的,明代白话小说中的监生形象可以分为三种类别,而这三类正好代表了小说作者对于监生的三种不同态度.其中,第三类监生形象尤其值得探究.通过作者的刻意渲染与多种建构方式,"才疏学浅"与"贪财好色"成为此类人物最为特出的性格元素,而其中也体现了整体观照与个体特征等诸多复杂因素的纠葛.探寻"监生"形象从科举身份转化为一类特定的文学角色的生成过程,将有助于把科举与小说关系的探讨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科名前定"的情节在明代通俗小说中屡见不鲜,它用"奇梦"之类描写来预示情节的发展,制造悬念或是捏合各种杂凑情节.同时,小说中"功名前定"也有现实化与世俗化的解释,于是,也出现了若干解构"科名前定"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左传》中赵盾形象的真实内涵,即不才之才与不忠之忠,被作者掩藏起来,与叙述表面所传达的赵盾既忠诚又具才干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4.
通过比较八国联军入京前后《申报》新闻报道的消息来源可以看到,来自官府的压力使得《申报》报人在履行自己报人职责的同时,也要考虑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努力去辟谣止惑;而在联军入京之后,其也有意将北京的真实状况进行遮蔽。他们至为渴望的是上海恢复到"畴昔云蒸霞蔚之区",而"风流云散之局"则是他  相似文献   
5.
自胡适和鲁迅认为金圣叹以八股文的作法评点小说后,这便成为一种定评。但从金圣叹本人学习举业以及其接触《水浒》的过程人手,再仔细探究金圣叹的自我表述,实际上,其不是以时文的眼光去评点《水浒》,而是试图以评点《水浒》的眼光去阅读时文。而《水浒》评点中时文作法的加入应是金圣叹应对新的读者时所采取的一种策略。胡适和鲁迅对于金圣叹的论述都与他们所处的历史情境有关,并非严谨的学术观点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科举与女性——以明中期至清初的通俗小说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代,女性是被科举制度排斥在外的一个社会群体,但在这样一个科举社会里,她们却也不可避免地与科举产生种种关联.从明中期至清初的通俗小说中,可以看到一副体现女性生存轨迹的线路图:从被科举隔离,到欲图参与科举,并通过婚姻干预科举,乃至最后因为科举而被忽视、被遗弃.更为重要的是,男性在得到科名后,便可以只享受科名带来的荣耀和利益,忘却曾经的折磨,但女性却还是沉浸在诱惑与折磨并存的困惑中,这或许才体现了科举影响下的大众,不论是男性和女性,更为真实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于宁楷和吴烺、戴翼子、严长明等人交游、唱和的考察,以及对于相关文献资料的考索可知,《修洁堂初稿》中的《捣衣》《观猎》《谒卞忠贞公墓》《赠严东友四首(其四)》《〈五声反切正均〉序》等诗文的写作时间都在乾隆十八年(1753)之后,郑志良先生所认定的《修洁堂初稿》应成书于乾隆十八年(1753)的观点难以成立。《修洁堂初稿》的成书时间应在吴敬梓去世之后。此外,《〈儒林外史〉题辞》实际上就是对于"幽榜"一回的"题辞",因此在对于人物的选取、品评、态度,乃至先后顺序等方面都与"幽榜"保持一致。在《〈儒林外史〉题辞》、"幽榜"一回以及宁楷其他作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宁楷便是"幽榜"一回的增补者。  相似文献   
8.
不才之才与不忠之忠--析《左传》中的赵盾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中赵盾形象的真实内涵,即不才之才与不忠之忠,被作者掩藏起来,与叙述表面所传达的赵盾既忠诚又具才干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