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学生的习作,其实是先将"物"(生活经历)转化为"意"(思想感情),然后再将"意"转化为"文"的一个双重转化过程,这也是学生形成材料积累的过程.通过作文双重转化而积累下作文素材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活用,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双重转化过程,即将积累材料(物)升华为认识(新意),再将认识用文字表达(新文).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强调:“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在课标这一教材编写理念的指导下,所编写的语文教科书是充分“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以及“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扎扎实实抓好预习,就为课堂教学对话的有效展开,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奠定了坚实的学习基础。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认知特征,瞄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抓好"读得准确"、"运用读法"、"读出疑问"、"读中拓展"这预习"四读"环节,切实提高预习效果,从而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做了相应的学习准备。  相似文献   
4.
减负增效是“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一个基本要求。创设情境能为小学语文作业提质增效提供有效的突破口。教师要借用情境学习理念,优化作业设计的内容与形态,在作业情境创设与内容设计时注重导向性与时代性,在作业形态呈现时关注对话式情境与虚拟角色创设,增强作业的趣味性与互动性,以提升学习效用。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在备课、进行教学预设的时候,首先要充分与文本进行对话.也就是说,只有教师本身在课前走进文本、感悟文本,深入地挖掘文本,准确地把握文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对话,从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