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2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哈密瓜对我们而言,哈密瓜似乎带有某种反面的意义,是一种干旱的水果。在我们穿行于焦灼炎热的峡谷间或踏过沙尘平原上龟裂的土地时,若能看见哈密瓜,吃下它,那感觉,简直像是从绿洲的水井中汲出甘泉。它们是不大可能的奇迹,给我们慰藉,但事实上无法真正解我们的渴。哪怕就在剖开它们之前,哈密瓜闻起来都像一团甜甜的水。一种紧紧抱成一团又没有边界的味道。但若想要解渴,你需要某种更刺激的东西。柠檬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以怎样让学生了解鱼鳍的作用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为例,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规范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和假说,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等.阐述在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3.
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只有为大学生所认同、接受,其背后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才有可能被认同和接受。交往行为理论提出的话语主体间性关系、“生活世界”的语境、“话语有效性条件”等话语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何以可能”提供新的视域,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如何可为”提供了实践路向:教育者须建构主体间性关系,形成话语共同体;回归“生活世界”,实现话语的“视域融合”;满足“有效性要求”,提高话语“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