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中国的现代派文学走过了七十余年的艰难历程。文学的现代派在前进过程中 ,不仅要不断地遭遇到来自于传统文学方面的抵抗 ,而且许多时候更要承受来自于国家意识形态方面的压力。传统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最佳关系是在斗争中共存共生。这种最佳关系 ,是正确的文化政策调控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意志力诚然是读解活动得以进行的有力支撑因素,但一篇批评文章的读解,如果主要要靠意志力,这无论如何应是批评的一个缺失。追求批评文本语言的魅力,这当是批评家的真诚愿望。但是,我们的一些批评家,对批评文本语言的“魅力”,在理解上尚有不周之处。 按照我的理解,所谓批评文本的语言魅力,应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说服人的魅力,是理性的,简称“服人”态的魅力;一是感动人的魅力,是感性的,简称“感人”态的魅力。如果一篇批评文章,其行文具有坚实的概念基础,如果批评家的思想始终被置于逻辑的形式下完成其表述,或者换句话说,猜想与反驳的关系,始终跟批评文字的行进同步,那么这样的批评文章,其行文就有了某种运动感,运动着的行文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切实地走向它的终点。这样的批评文本,在语言表述上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推阐周匝,运演细密,思理清晰,文脉流畅。这就是批评文本语言的“服人”态魅力。批  相似文献   
3.
80年代末,突然间冒出了个柳苏。1988年一年间,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重镇《读书》杂志,从第一期起,不间断地向读者推出了他的12篇同一主题的文章:香港文坛绍介。一篇篇地读下去,人们总是在等待着他的“下回分解”。可这一年的大雨倾盆之后,紧接着的,居然只是些零星小雨,1989年2篇,中间的1990年、1991年还跳了过去,1992年计3篇,而在这之后,就连这点点小雨也不见“零星”了。读惯了的,一旦读不到了,难免要滋生出一点失落的情味来。是有点遗憾,但这遗憾恰好也证明了柳苏的成功:他的香港文论在内地是大受欢迎的,读者已以自己的真诚情怀接受了他。  相似文献   
4.
人的理想境界就是不同,有人想尽办法升官发财,有人却时时处处为国分忧、为民着想。辽宁省锦州市烟草专卖局局长王碧就属后者,他追求的是:在职期间干了什么 ?群众满意否 ?让我们走近王碧,来看看王碧是如何对待他的单位,他的职工的  相似文献   
5.
重新提出艺术创作中的自觉与非自觉问题.出于下述两个方面的考虑:一.要认识艺术创作的本质,自觉与非自觉是一个不得不着力加以研究的课题;二、就目前的研究现状看,我们对这一课题范围内的许多问题,认识虽较先前有所突破、但是仍显得有些肤浅、在某些问题上.甚至还颇为混  相似文献   
6.
张隆溪于前些日致信王元化.就传统道德继承等问题发表了一些看法.信以“道德、政治、传统以及中西文化”为题刊登于1997年1月4日的《文汇读书周报》,由编者所加.笔触间不时地流露出作者的真诚.这种真诚的切磋探讨之风值得提倡.我愿以同样的真诚之心,加入这切磋探讨者的行列.平心而论,张隆溪的信,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不少地方值得重加考虑,比如说.围绕着王元化的传统道德继承观问题所发表的有些意见便是.在信的开头,张隆溪对王元化先生的关于蕴含于伦理道德中的某种“根本精神”可以独立存在的观点予以肯定,说,“我很赞同先生在几篇著作中都提出的一个看法,即认为伦理道德的根本精神可以脱离其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具体历史条件而具独立价值”,而且还进一步作了发挥,说.“其实此点可以再推而广之,一切精神价值都有这种相对的独立性,诸如宗教、哲学、伦理观念和文学艺术,莫不如此”,并举了个“伦理道德”的例子,认为在“不同文化或同一文化的不同时期,其伦理观念在社会行为的习俗风尚的具体呈现中都可能极不相同,但其可以抽象出来的根本精神可能基本一致”.作了上述肯定之后,紧接着就有了这样一段话:“……伦理道德毕竟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与各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