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工大学与现代文化姜嘉乐本文主要探讨理工大学的学术研究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尤其是与文化价值观的关系。至于学术研究在一定的教育管理体系中的具体组织和运作方式,以及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则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以内。(一)按照《辞海》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在社...  相似文献   
2.
高等工程教育有两条基本规律,其中,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发展是它的外部规律,而根据人的特点、促进人的发展则是它的内部规律。高等工程教育只能通过提供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去满足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而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作为社会个体,其高度发展本身也是社会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就高等工程教育的目的而言,满足社会需要与促进个体发展是并行不悖的。从高等工程教育的过程看,一方面,社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30年来涌现的各类工程教育模式的"共相":一是社会需求导向,它反映了工程专业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本质属性之一——工程应用性;二是工程实践驱动,在新模式中,实践教学不再是理论教学的附庸,而是教育和教学整体改革的驱动力量;三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做中学",本身就是学生中心的典型表现;四是课程整体重构,因为全球工程教育改革的趋势是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即强化以专业为基础的综合性知识学习和全面工程训练,更激进的做法是淡化专业,强化课群,即围绕系统的项目训练,更加灵活地安排课程模块的结构及其教学呈现。文章最后指出,紧密的产学合作是新的工程教育模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最重要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4.
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缺乏有效整合以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这种现象源自教师"为科研而科研"的行为偏好,教师的行为偏好是管理主义绩效评价制度塑造的。改变科教分离状况,公共政策要做战略性调整:一是改变科教分离体制,创新科研评价机制;二是增强教育自信,建立大学评估的中国标准;三是破除"双一流"建设的学科定势,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四是尊重学术职业特性,重视同行评价和定性评价;五是摒弃学科本位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思维能力是大学生智能结构的核心。思维训练是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之一,它始终决定着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思维训练与教学过程的关系,即:分析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研究大学教学过程中制约思维活动的基本因素:确定与思维训练直接有关的基本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6.
本刊常务副主编姜嘉乐2012年底曾就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若干重大战略问题对华南理工大学王迎军校长进行了深度访谈,现予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8.
9.
中国工程教育问题探源--朱高峰院士访谈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朱高峰,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技术与管理专家。原籍浙江宁波,1935年5月27日出生于上海市。1951年就学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3年被选送到前苏联学习,1958年毕业于列宁格勒电信工程学院,获工程师文凭。历任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邮电部第六研究所总工程师。1982年起任邮电部副部长、主任级高级工程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任副院长。朱高峰院士长期从事电信系统的科研工作。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主持通信载波技术的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设计并研制了我国第一套中同轴电缆1800路载波通信系统,该项目是我国载波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特别是由他负责总体设计的中同轴电缆4380路载波通信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际上对我国通信技术的封锁。80年代倡议并组织建设全国长途自动电话网,提出网络运行可靠性总体设想,推动了通信网络技术理论的发展。90年代组织制定了我国长途网络规划,在“八五”期间我国22条光缆主干线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为我国邮电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近些年来,朱先生在密切关注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同时,对我国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工程教育等诸多领域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有关的讲话和论文在工程界和高教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工程教育永远要面向工程实践——万钢校长访谈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万钢,同济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汽车领域专家。1952年8月出生,1978年毕业于东北林学院,1979考入同济大学结构理论研究所实验力学专业,1981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同年留校,在数学力学系任教。1985赴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机械系留学,1990以优秀成绩获博士学位。1991年进入德国奥迪汽车公司工作。在技术开发部负责计算机轿车虚拟开发工作期间,参与奥迪汽车公司独特的开发系统。1996年升任奥迪公司生产部和总规划部技术经理,负责信息化制造技术和管理工作。他所领导的多项技术创新项目,为新一代奥迪A4车顺利投产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94年和1995年先后被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和同济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