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02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文化乃社会历史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认识、掌握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人类创造和保存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总合整体。文化转型是指文化中精神文化的发展变化。所谓精神文化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的直接产物,如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的组织机构,都是精神文化的内容。文化的最深层结构是价值观念系统,它广泛地渗透于文化诸要素中,是文化的核心。不同的文化类型间的差异从根本上说就是不同  相似文献   
2.
F4与老爸     
“爸爸,你知道F4吗?”下班回家还未来得及换鞋,读小学的女儿便兴冲冲地跑过来,冒出这么一句。 “F4?”我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一下子弄懵了,“是不是一种新型赛车?” “你也太老土了,”孩子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F4与赛车简直是风牛马不相及嘛!”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十七世纪欧洲大陆唯理论著名代表斯宾诺莎与莱布尼茨自由观进行了比较。指出二者都是顺应时代要求,在反封建的意义上提出“自由”思想;在对自由的界定上,斯宾诺莎提出“自由就是认识了必然”,从而克服了以往机械论者割裂自由与必然的局限,而莱布尼茨则认为自由是建立自发性基础之上,但又赋予了人的主体能动性,比之斯宾诺莎又前进了一步;在自由与必然和偶然的关系上,斯宾诺莎否认了偶然性的存在,从而使其自由成为空洞的东西,而莱布尼茨则认为自由既是“偶然”而“非必然的”,同样又是“受决定”而远离“无区别状态”的,比斯宾诺莎又上升了一步。同时二者都强调在实践上通过努力人皆可达到自由,但莱布尼茨由于其“上帝预定和谐”说的限制而陷入唯心主义宿命论。二者“自由”理论各有所长,对后来人类探讨自由问题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我国目前进行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