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17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白洋淀周围聚落发展及其定名的历史地理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著名的淡水湖泊.环绕白洋淀的安新、容城、雄县、任丘、高阳五市县所属的1026个自然村,记录了这些聚落形成的历史地理环境.地名学认为,"一个地名或地名群,往往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点或一系列的线索,以研究那个地点或地区的语言、民族、地理、历史的背景,而且往往可能提供某种重要的历史侧面".现存的地名,特别是县城以下的乡村聚落名称,是那里的自然或人文特征更直接的表述.对白洋淀周围聚落名称的来源、含义、分布及出现年代的分析,有助于揭示这一地名群所反映的聚落发展的背景.  相似文献   
2.
在燕赵文化中,作为民间习俗而长期存在的对神祗的信仰,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人们习惯于把寺观祠庙相提并论,这是不对的。寺供奉的是外来的、超然物外的佛,只满足人们对精神空灵的追求。观所供奉的道教神明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与普通人的距离也仍嫌遥远。而祠庙祭祀的一般是有功于国的历史人物,只是被不同程度地神化了。对他们的崇拜,更能反映民族文化的某些精神形态。我们试从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以后重修的《大清一统志》所著录的祠庙中,从宏观上认识一下燕赵文化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3.
辽金时期环北京地区生态环境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籍和诗文的有关记载表明,辽金时期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气候从多雨转变成以干旱、大风、寒冷为主要特征;河湖众多的区域水文状况,比较丰富的森林资源,农业栽培和植被等等,都受到人类活动尤其是战争与城市建设的影响。本文将追溯人类活动影响区域气候、水文、植被、动物以及城市发展的重要史实,并从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角度做出宏观评价。  相似文献   
4.
元明清时期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种植行道树与经济林,建设皇家苑囿与私家园林,实施禁止砍伐皇家陵寝与北京外围山岭森林的法令,这些举措都具有保护区域植被尤其是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作用,是北京环境保护史上的重要篇章,对当代社会也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仅就自然地理条件而言,北京并不是理想的建都之地。这座城市从汉唐时期的北方军事重镇发展到自辽代以后基本连续地作为陪都或首都,大体是由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和南进遏止了全国政治中心由关中转移到中原后可能继续南迁的趋势。以国家力量为保障的漕运和陆路交通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建都北京的地理劣势。都城的选择取决于政治、军事形势以及积淀为文化传统的社会心理认同,还必须加上偶然性大于必然性的某些因素以及执政者临机决断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北京南苑地区在元明清三代都是皇家苑囿,清末民国年间被垦为农田。各个时期的国家制度与政策对此发挥了关键作用,显示出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于环境变迁的影响。本文讨论制度与政策刻意保护之下的南苑历史自然面貌、制度与政策被迫松动后的南苑土地开垦、清末全面招垦后南苑土地功能的急剧转换与聚落的迅速增长等问题,由此探讨制度与政策因素对区域环境变迁的影响,并为认识当代社会类似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