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陆机的《文赋》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四季花卉点缀着绮丽多姿的大自然,美化着人们的生  相似文献   
2.
直至今天,在现代人群中,“唐诗”二字仍有历久不衰的特殊的魅力。原因何在? 文学是抒情的,诗歌尤其如此。人不能没有感情生活,大到济世安邦、忧国忧民之情,小到生活中种种细腻情感、喜怒哀乐,需要发抒,一泄为快,这就是创作;他人读了作品,感受到这些喜怒哀乐之情,产生共鸣。击节感叹,这就是鉴赏。创作——鉴赏,这一逆向活动的过程,是由情始、由情终的(即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作家莫泊桑,对于读者的要求看得很敏锐: “这些人群朝我们叫道:安慰安慰我吧。娱乐娱乐我吧。感动感动我吧。让我做做梦吧。让我恐惧吧。让我流泪吧。使我思想吧。”(《小说》,《文  相似文献   
3.
金启华先生曾以秦观《调笑令十首并诗》为例,拈出诗词同题、相映成趣的现象作一小文(即《说秦观的以诗词同题》,载1984年3月13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629期),读来饶有兴味。然觉意犹未尽,聊为续貂。任何一种新鲜活泼的文学样式,往往是从民间来的,然后为文人所猎取、仿效。这种诗词合璧的新鲜玩意也是如此。它并不是风流才子秦少游一时兴会所至的创造,而是  相似文献   
4.
《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董解元的生平,历来无考。论者多从元人锤嗣成《录鬼簿》及陶宗仪《辍耕录》之说,认为董是“金章宗时人”。近阅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二年本《董解元西厢记·前言》(该书一九七八年及一九八○年新版《前言》相同),此文对元人的说法是否可信颇表怀疑,提出董解元是“在宋朝南渡时从北方移居武林(今杭州)的,《引词》中所谓‘太平多暇’,大概指的是南宋偏安停战之时。按照这个说法,董解元生  相似文献   
5.
胡大浚先生《岑参“西征”诗本事质疑》一文(下简称“胡文”),论证了唐代诗人岑参的边塞名篇《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以及《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章》的背景问题,读后所获颇多。但有些地方,意见有所不同,现写出来与胡先生商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三部分。一、论述了中国古典诗歌流派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指出了作为文学个性与共性之统一体的流派的多种构成因素,在此基础上勾勒了唐诗流派的宏观历史格局。二、指出这个为止的唐诗分期研究,实质上仍是“四唐”分期的形成、调整与再认识的问题,着重讨论了分期争论的一些焦点如杜甫归属问题,对“四后”分期的内在合理性从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的角度作了重新阐释。三、描述了唐诗总体流变的宏观轨迹.认为盛唐诗的文化精神特质在主“气”,对诗之主“气”与主“意”进行了现代诠释.指出由初而感是主“气”特质的生成过程,由盛而中、晚是主“气”向主“意”的蜕变过程。本文为《唐诗流派品汇》一书之“导论”。  相似文献   
7.
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是五光十色、纷然杂陈的,作家的思想和性格是错综复杂、发展变化的,富有创造力和艺术个性的作家对外界客观的反映和自身情感的表现是多种侧面、多种色调的。过去我们对古代诗人作品风格的研究常有简单化、片面化的毛病。论及盛唐诗人岑参,因宋代严羽曾有“高、岑悲壮”(《沧浪诗话·诗评》)之评,从此一锤定音,人云亦云,几乎成了众口一词、不容置疑的考语。高、岑诗各具特色,并不都是  相似文献   
8.
韦应物的人格转换和诗风的形成有多重因素和渐进过程。其表现为吏隐的生存方式及诗美追求;人生境界的诗性表现与山林隐逸的审美范式。胎息于陶,佐之以二谢和王孟;属于陶谢—王孟—韦柳—姚贾隐逸诗人系列的人物。  相似文献   
9.
盛唐诗人岑参久历塞垣,其边塞诗往往是当时边塞战争的形象记录。这些诗篇的艺术价值已为人们所公认。对其思想倾向的评价,分歧颇大,有基本肯定的,也有截然相反的意见。据笔者所知,否定之说最先见于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岑参和高适)写边塞诗是在天宝年间,这时候唐玄宗好大喜功,轻启边衅,天宝时候对外战争,一般是侵略战争;……高岑以肯定的态度歌颂这些战争,论者认为是爱国主义诗人,对外侵略怎么能说是爱国呢!”①近年来,有一些意见与此相似。②这甲姑且不谈高适,只论岑参。有两个问题值得研究。首  相似文献   
10.
《唐才子传》十卷,元人辛文房撰,是一部唐代诗人的传记专书。本书有传记二百七十八篇,连同附带论及的一百二十人,共述评了初唐至五代比较重要的诗家三百九十八人,大致按时代、及第年先后排列。各篇内容一般包括传略、诗评、著作流传情况和附论四部分。在辛文房以前,没有唐代诗人传记专书。见录于两《唐书》《文苑》等传的诗人很少,传记也往往很简略。绝大多数唐代诗人名不见史传,甚至大名鼎鼎如李颀、岑参、储光羲、刘长卿、皮日休、杜荀鹤等人,亦在摒弃之列。不少诗人的生平资料,东鳞西爪,零星散见于唐宋人的诗文集、笔记、诗话、书目提要等书中。南宋人计有功编纂《唐诗纪事》,内容繁富,保存了很多唐代的诗歌文献,但罗列杂乱,是资料汇编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