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一、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诗歌也不例外。把诗歌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下、诗人经历的思想之中,让学生走进诗人所创造的世界,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去体验、去感悟。如郑愁予的《错误》的主题,可以是闺妇之怨,也可是羁旅之愁,还可以是对心灵深处最隐秘或是最美好的愿望的等待。这种个性化的解读,当然不错。我们能不能再从别的方面进行思考呢?作者在原诗的《后记》中说:“童稚时,母亲携着我的手行过一个小镇,在青石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踢着石子。那时是抗战初起,母亲牵着儿子赶路是常见的难民形象。我在低头找石子的时候,忽听背后传来轰轰的声响,马蹄击出金石的声音,只见马匹拉着炮车疾奔而来,母亲将我拉到路旁,战马与炮车一辆一辆擦身而过。这印象永久地潜存在我意识里。打仗的时候,男子上了前线,女子在后方等待,是战争年代最凄楚的景象,自古便是如此……”母亲等待孩子、妻子等待丈夫是战争年代的大主题。在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中,让学生去想象,体验母亲、妻子的生活与苦痛,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是转变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 ,是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发现者、探究者。因此 ,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那么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呢 ?一、问题设计的主体性问题设计的主体性表现在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感知思维障碍的统一。一套教材就是一个完整的知识能力网络。传统的问题设计的思维指向仅仅是教学目标。这种单向思维显然忽视了学习的主体———学生。学生在感知课文时在想什么 ,会怎样想 ,有何疑难…  相似文献   
3.
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文章。课文的时代背景,一般在“预习提示”中或详或略地作了说明。那么,教师如何运用好这些背景材料呢?笔者认为,时代背景的运用要受到教学目标、教学对象以及课文本身的制约,只有掌握“火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在感情需要调动时用。对感情浓烈的课文,先运用时代背景(注意语言的组织、加工和补充),营造一种情感氛围,让学生进入“角色”,与文章进行思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