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藜 《新闻记者》2002,(8):29-30
《新闻记者》2002年第1期推出《2001年10大假新闻》 ,在新闻界以及社会公众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笔者不幸也坠入假新闻“传播者”之列 (笔者主持兰州大学主办的文摘性杂志《视野》的编务工作 ,2001年7月号上也刊登了被评为“最能满足国人虚荣心的假新闻”———《中国少女改写牛津大学800年校史》) ,在认真反思对假新闻把关失败的同时 ,笔者考察了媒介运作常规(Routines)对把关人的影响。客观性原则是把关基础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任何一家大众传媒都在不同层面的新闻资源争夺上面临这样一个矛盾 :如何既能为受众提…  相似文献   
2.
财富公正     
"一场暴风雪之后,一家商店决定把原来售价10美元的雪铲提价到20美元。这是公正的还是不公正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桑德尔式的问题"。两年多来,这位哈佛大学的政治学教授的网络课,连同文字版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早已成为中国大学生追捧的对象。这里不想狗尾续貂地重述桑德尔教授的见解,只想说一个很深很强烈的触动。  相似文献   
3.
暑假回家,正值高考过后,免不了过问一下晚辈们的学习,满足满足自己"好为人师"的虚荣心。不过今年却是铩羽而归。她是省重点中学即将读高二的非常优秀的学生,理科成绩极好,也极为自律,不过见我时却有一点儿困惑。"为什么要翻来覆去地做题?"这是她的问题。有问题自然有答案的方向,或者至少对某些答案不满。于是问她,"不想做了?""明明会了还做,不是浪费时间吗?"是啊,会了还做,可不就是浪费时间吗?一下子也把我问住了,为了赢得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孙藜 《当代传播》2013,(1):19-22
作为美国新闻业对互联网技术变革的回应,“透明性”要求新闻从业者将新闻生产过程以及自身的“偏见”公开呈现并接受公众检验.在理念和实践两个层面上,“透明性”既延续着新闻客观性的基本职业规范,又以更具反思和更为开放的态度试图克服客观性的难题,尤其体现于对“事实与价值”关系的重新认定.其实践使新闻作为“公共知识”的特征更为明显,从而有可能为变动中的新闻业与公众及民主的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孙藜 《学习之友》2008,(6):54-54
在诸多报刊上看到一篇文章,题为“一份失落的传统文化名单”,其中就有“孔融让梨”。当时浏览过去未曾留下什么印象。近日到朋友家做客,却引发了对“让梨”的一番恩考。  相似文献   
6.
孙藜 《学习之友》2012,(8):22-23
不知道别人如何,春节前一则滑息让我有点儿被愚弄的感觉。就是南京官方突然出来说,曾经被广泛地当作“小悦悦事件”重要语境的“南京彭宇案”是一场误读,事情的“真相”是,被大众视为“救人被诬”的被冤者彭先生,其实是与年过六旬的徐寿兰女士发生过碰撞。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一位上海的大学老师遇到了麻烦。他把数位学生的成绩判为零分,因为他们的作业是从网上"荡"来的,不过恰好这几位学生是毕业生,事关能否毕业,不仅学生家长叫板,学校领导也认为这是个"麻烦制造者"。  相似文献   
8.
9.
新闻客观性三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旦  孙藜 《新闻大学》2005,29(2):10-16
有趣,一个小小的“新闻客观性”,迄今为止搅了近百年,还是各说各的话(施拉姆,1992,267)。美国是如此,我们也类似。所以还有必要说一说。为篇幅计,不打算按常规先检视有关文献,而是直接从问题切入,有关观点待在分析中一一清理。一、什么是新闻客观性? 新闻客观性是规定的道德准则.自觉意识并清晰表述是其一个特点(Schudson,M,2001,151)。所谓“自觉意识”,就是有明确的主客观之分。我们赞同这样的基点,因惟有如此,才能找到新闻客观性的“源点”(同前,150),并说清其基本含义。  相似文献   
10.
学会有教养     
孙藜 《学习之友》2014,(12):4-5
下班时分,同事拿着一张字条气急败坏地冲进办公室:你看看!什么德性!字条上龙飞凤舞地写着一行字:“希望你以后停车时积点德!”同事说他着急上课,停车时只有一个车位,且左边一辆车靠得很紧,所以自己就小心地停进去了半个车位。没想到取车时在挡风玻璃上发现了这个字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