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知觉表征论框架下,根据苏珊娜·谢林博格的建议,知觉的视角性与环境依赖性特征可归结为对象的环境依赖性质在知觉经验中的呈现,进而,这种环境依赖性质应当以某种方式成为知觉的表征内容的构成要素。然而现有的表征内容论版本各自面临着困境。通过对环境依赖性质呈现的现象性特征的细致刻画可以看出,这种视觉化呈现表现出明确的非客观性。这意味着,环境依赖性质的视觉化呈现与初始知觉分属截然有别的两种经验。在阿萨纳修斯·拉夫特珀罗斯的知觉与意识理论框架下,初始知觉的环境依赖性质的呈现以两种可能的方式定位于作为知觉活动底层意识的现象意识内容中,因而有着隐含呈现的现象特征,并构成了知觉活动的一个独特的内容层次。  相似文献   
2.
自我有着多副面孔,例如生态学自我、经验中的主体自我、客体自我,以及叙事自我等。它们既然统称为“自我”,则暗示着自我的诸多面相可能分享统一的最小化结构。预测心智是晚近兴起的认知纲领,为心智活动构建统一计算原则:认知过程是基于生成模型的预测误差最小化过程。援引预测心智的晚近成果,特别是借助朱利安·齐沃斯坦(Julian Kiverstein)的洞见,尝试论证生态学自我作为包含自我最小化结构的初始自我,是由整合关切、身体与行动三要素的自我模型所实现的。进而,经验中的主体自我(呈现为在场感、拥有感与施动感这三种现象性感受)在预测心智框架下,亦可视作基于自我模型的认知机制在意识层面的反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