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2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不仅给广大中学教师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也对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高师院校教学改革如何进行是一个重大的课题。现行的高师教师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其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学生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中学教育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针对这种现状,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未来教师的过程中,应该在课程体系中引进新课标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尽早熟悉课改要求,构建学生的知识新体系,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湿地是全球最重要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对于地处半干旱地区的山西尤为重要。今天的山西水资源严重短缺,而历史时期的太原盆地曾是湖荡沼泽遍地的水乡泽国,昭余祁与文湖等是汾河流域中游著名的古湖泊。宋、金以前,湖面广阔,多捕鱼之利。元至元十一年(1274),昭余祁基本消亡,文湖到了明万历四年(1576)彻底消亡。直至民国,太原盆地的河流迁徙频繁,水旱灾害不断。自然环境的变迁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环境变迁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同时自然对人类活动也有着巨大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3.
21世纪高校地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全面的地理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地图应用能力,才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地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地图的应用相对滞后,必须深化改革,改革的内容应包括实践教学中地图的内容、方法、质量监控、评估等方面,以及学生读图、识图、析图、描图、填图、用图、绘图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水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汾河上游流域,作为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一个独立的流域单元,是太原市惟一的水源涵养地和供水区,其本身的生态安全状态和对大城市的生态屏障作用具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对汾河上游流域生态安全进行法律保护,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符合汾河上游流域生态安全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
东西方古代均产生了地缘政治学的萌芽,苏秦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地缘政治学家之一。他以“连横”之策说秦惠王,极其准确地分析了战国时期的地缘政治形势的真实状况,预测了秦必将统一全国。从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来看,战国早期,七雄并立,相互制衡。战国中期,七雄接壤,地缘冲突不可避免,秦国极其明智地避开与六国的正面较量,向西南吞并巴蜀,它标志着秦国从此与六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七雄并立的均势格局自此被打破。战国后期,秦势如破竹,统一全国。虽然秦惠王没有重用苏秦,但是秦国后来进行的统一活动事实上采用了苏秦的建议。用现代的地缘政治学理论结合苏秦的纵横说,以全新的视角,分析秦统一全国这一史实,从地缘政治角度更深层次地考虑战国七雄的区位特征、邻国分布状况、人口、军队、资源、粮食产量与贮备量、交通状况等方面的情况,说明秦国享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形地势优势、体制优势。秦国广泛招揽天下的人才为其所用,实行变法,推行农战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武备,因此富强。从而可以规律性地得出结论:秦统一全国是必然的。将地缘政治因素视为制约国力强弱和国际关系的首要变量,并以地缘政治因素作为研判国际形势、制定应对战略的主要依据,对我们处理当今复杂的国际关系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对地理科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基于“共生理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创新三者之间是教学过程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生相长的不同方面。共生理论是一体化教学的理论基础,理论教学则是一体化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为一体化教学的纽带,而创新则是一体化教学的目标和驱动力,将三者统一起来并融于一体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成果,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其对基本理论的认知。实现高校地理科学理论、实践与创新一体化教学,对于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高水平的地理人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与地理教学关系密切。地图教学法是地理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地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的教学方法,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它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如何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们高等师范教育中面临的新任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