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相关知识充分体现了化学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宏观到微观的学科特点,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结合阿伏加德罗定律、气体摩尔体积等知识进行考查,有时也涉及物质结构、电解质溶液、可逆反应以及气体混合物等相关知识内容.本文通过对近年高考典型试题的对比分析,归纳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常见考查方式,希望对复习备考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化学1的主题1(认识化学科学)和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的内容整合成了一个主题(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体现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综合应用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一些化学问题,具体地...  相似文献   
3.
<正>氧化还原反应从元素价态视角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是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概念较多,应用广泛.氧化还原反应的三个规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对理解与辨析、分析与推测、归纳与论证、探究与创新等关键能力的要求.随着新高考对考生能力要求的提高,预计2023年的高考中,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仍然是考查重点.  相似文献   
4.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有机化学基础》是必修二第三章内容的深化,以必修教材课程为基础,遵照课程标准,围绕“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生物大分子及合成高分子”三大主题,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认识重要有机物的类别及应用。建立“组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形成基于官能团、化学键与反应类型,认识有些化合物的一般思路,进一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纵观近年的有机化学基础选考题,考查的基本内容变化不大,较好的渗透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对新课标高中人教版教材和美国主流教材《化学:概念与应用》两国教材中"水果电池"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对"水果电池"影响因素进行单一变量的探究。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6.
以相关试题为例,介绍了压强平衡常数的考查特点.  相似文献   
7.
全国卷对有机化学基础选择题的考查主要涉及«必修2»的内容,教材利用烷烃、烯烃和醇的典型代表物(甲烷、乙烯、乙醇)为切入点,启发学生从一种物质到一类物质进行迁移.比如通过甲烷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烷烃的主要化学性质是具有可燃性、能发生取代反应、不能够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等,为《选修5》的学习打好基础、做好铺垫.通过简单有机物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素养.  相似文献   
8.
锰位于元素周期表的d区ⅦB,是一种重要的过渡金属元素.中学教材中只是简单提及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等物质,没有专门介绍猛及其化合物的相关性质.早在2008年全国卷Ⅰ就考查了高锰酸钾的制备方法,2016年全国卷Ⅰ、2016年天津卷、2017年全国卷Ⅰ,以及2019年全国卷Ⅲ多次出现以锰为载体的试题,结合新情境、新信息考查化学...  相似文献   
9.
曹艳  尉言勋 《教学考试》2024,(14):49-52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的考查很好地落实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其中陌生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是高考化学中的高频考点和易错点。  相似文献   
10.
同分异构体是高考的高频考点,2021年全国卷及各省市高考题均进行了考查.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要求:知道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必修),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决定于原子间的连接顺序、成键方式和空间排布,认识有机化合物存在构造异构和立体异构等同分异构现象(选择性必修).从高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