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功的学习者往往会特别留心那些不能根据一般规律类推的特殊知识点.为了加深理解,帮助同学们矫正“以偏概全”的错误.现将《氮和磷》一章中的一般与特殊归如下(括号内为反例).1.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可能是混和物.(白磷和红磷;O_2和O_3)2.能与水作用生成酸的氧化物都是酸酐.(NO_2)3.非金属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NH_4Cl)  相似文献   
2.
例1 (89年高考36题)某温度时,在2升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反应开始至2分钟,z的平均反应速度为______。 分析:根据图中数据可知,x、y起始物质的量各为1摩尔,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少,说明x、y是反应物。z起始物质的量为0,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多,说明z是生成物。2分钟时,y为0.9摩,反应了0.1摩;x为0.7摩,反应了0.3摩;生成了z0.2摩。即1摩y与3摩x完全作用生成了2摩z。故可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 y=2z;反应开始至2分钟,z的平均反应速度为:0.2摩/2升×2分  相似文献   
3.
为了帮助同学们矫正“以偏概全”的错误,兹将《硅》一章中的一般与特殊归纳如下:(括号内为反例).1.碳族元素的化合价都是 2、 4价.(硅却只有 4价)2.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任何情况下,硅的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要深入理解知识的一般性,更要注意知识的特殊性,特殊性往往是考查的重点。现将《卤素》中的一般与特殊知识小结如下:(括号内为反例) 1.非金属单质一定呈固态或气态。(溴却呈液态) 2.任何情况下非极性分子碘在水中溶解度都很小。(但在水中加入少量KI,碘的溶解度却显著增大。这是由于I_2 I~-=I_3~-) 3.同一元素所处的价态越高,其氧化性越强。(氯的含氧酸与含氧酸盐例外。) 4.水在反应中,不会做还原剂。(氟与水反应时,水却作还原剂。2F_2 2H_2O=4HF O_2) 5.在卤化银中AgCl、AgBr、AgI均难溶于水。(但AgF却易溶于水。这是由于Ag~ 属18电子构型的离子,具有强的极化能力;而卤离子X~-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多,变形性逐渐增大。因此Ag~ 与X~-间的极化作用从AgF到AgI递增,使键的共价性从AgF到AgI递增,故溶解度递减。所以AgF易溶于水,而其它卤化银均难溶于水。)  相似文献   
5.
1.反应速度无负值。 2.化学反应中,选用不同物质表示反应速度时,可能有不同的数值,但都表示的是同一个反应。 3.固体或纯液体在反应中可视为浓度不变,因而不用固体物质或纯液体物质来表示速度;但固体面积增大,可加快反应速度。  相似文献   
6.
化学复习是全部化学教学和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搞好化学复习,就必须复习好基本概念,这样可以事半功倍,提高总复习的效率。如何搞好基本概念的复习,下面谈谈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帮助同学们矫正以偏概全,现将《硫、硫酸》一章中与一般知识规律相反的特例小结如下,以让大家辩证地掌握一般知识中的特殊性(括号内为反例)。  相似文献   
8.
1.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H的原子核只有质子而无中子.)2.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NH_4Cl是离子化合物,却不含金属元素.)3.非极性键都是存在于单质分子中.(化合物中也有非极性键,如H_2O_2、Na_2O_2)4.含有极性键的化合物一定是极性分子.(CO_2、CH_4等含有极性键,但它们却是非极性分子.)5.所有共价键部具有方向性.(H—H键没有方向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高考化学中出现了一种既考知识又考能力的新命题——信息给予题.在试题中先给出一段阅读材料(即所谓新信息).再提出要考生回答的问题.因此称之为信息给予题(简称信息题).此类试题常以题材新颖,结构独特,无现成答案.思维富于灵活性和创造性,学生仅凭所学的课本知识,无法解决.必须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结合课本知识去演绎,推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由此造成考生心理上的“没有底”的恐惧感.如何克服这种恐惧感.解好信息给予题.本文就个人所见,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多种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能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这在化学上叫做“焰色反应”.谁是“焰色反应”的最先发现者?在西方所著的化学史中,都记载着是德国的化学家马格拉夫,马格拉夫(1709~1782)从小随父学习化学和药学,后毕业于哈勒大学,1758年,马格拉夫在一次实验中,将两种“碱”(苏打和锅灰碱)的粉末分别撒在酒精灯火焰上,结果他发现苏打(碳酸钠)把火焰染成黄色,而锅灰碱(碳酸钾)却把火焰染成紫色·然而,“焰色反应”的最先发现者,并非德国的马格拉夫,而是中国的陶弘景.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