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生物学表明,在青蛙交配的季节里,雄蛙为了获得更多的交配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大声卖力地呜叫,以吸引雌蛙注意,企图把自身的基因最大限度地遗传下去。而雌蛙也想如此,所以它必须仔细听哪个雄蛙的叫声最适合或满足于自己的这一利益。问题是,这个世界并非只有两只青蛙,发声对于雄蛙来说并不总是好的“信息策略”,因为蛙呜对雄蛙来说有很大的代价或风险。  相似文献   
2.
跨世纪的继续教育要回应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一世纪一天天的临近,世界经济正在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将进入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世纪之交,知识经济给继续教育事业发出了这样的信号:智慧、知识资本在今后时代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拥有知识的人才将拥有取胜致富的更多机遇,不懂得最新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和创新方式的人将被社会淘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继续教育将成为个人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支撑点。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强军的现实出发,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观念和具体做法上要适应世界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完成继续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这就要求:  相似文献   
3.
尤平 《天中学刊》2009,24(4):91-93
哈代和张爱玲都是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在表现现代意识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都有着"原生态"描写、荒原意识与忧患意识,从而体现出作品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和作家自身对现代文学贡献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哈代和张爱玲是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的作家,虽然二者的国别、种族、生活的社会背景各不相同,但都对女性的生存境遇极为关注,都把对女性的深切同情诉诸笔端,都借助其在小说中塑造的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女性形象,从情爱意识、自主意识等方面表现了她们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5.
尤平 《天中学刊》2002,17(6):62-63,95
象征型文学话语形象有其渊源,它与叙事、抒情性文学话语形象相比较有其哲理性、象征性、多义性等特征,具有强烈的批判色彩,由于其独具特色的表现社会现实生活形式,其未来的发展必是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6.
尤平 《天中学刊》2003,18(3):79-80
虽然文学日益由“中心话语”走向“边缘话语”,回归其自身本应存在的生存空间。但是,面对亿万农民进城打工这一新的农村嬗变,面对这一嬗变中的弱势群体在城市中的种种不和谐的遭遇,不合理的结局,作家仍应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焦点,履行其职责,高扬其批判与救赎之剑。  相似文献   
7.
历史是由一个个的故事串连起来的,它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本文将围绕初中历史教材中古代史部分的教学内容,就如何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历史资源,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讲故事,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有效地实现其德育教育的目的这个问题,对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部分故事,进行了情感方向较为细致的剖析,以供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女性生存的苍凉和悲怨的主体意识,是通过对男性的描写而体现出来的,没有对男性的书写是完不成这样的主题。通过对哈代和张爱玲笔下的男性人物形象分析,不难透视出两位作家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对男性所持有的视角和观点。  相似文献   
9.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资源的核心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才资本,没有人才就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人才靠教育来培养,教育是发展科技和经济的基础.以美国为例,1995年美国的蓝领工人已下降到社会劳动力总数的20%,有人预计美国在今后一、二十年里从事知识劳动工作的人数将达到 60—70%.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说,泰勒时代10名工人中有9名干体力活,到九十年代却只占五分之一.可以预计,到2020年体力工人将仅占十分之一.这说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体力劳动者越来越少,知识劳动者将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哈代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及《无名的裘德》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其小说均直接或间接以女性为主角,而且这些女性均个性鲜明,在西方文坛独树一帜。分析她们的形象,能够让我们准确探明作为男性作家——一代文豪托马斯·哈代是如何看待女性的,这对理解其作品精髓具有极大的意义。本文的着眼点正是如此,观点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