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实施以后,如何编写适应新课程的美术教科书,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美术教育体现为美术本体和教育功能的结合,美术教科书应该通过社会、自然内容与学科知识、技能的结合与之对应。美术教科书的编制涉及整体结构、具体课题以及具体课题的要素和结构三个方面,教科书的理念和特色是通过对它们的处理体现出来的,因此应加强对它们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一、情意性的加强是一个明显的动势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行,我国的美术教育也在进一步发展。所谓发展一方面指的是出现了一些新的东西,另一方面指的是一些因素趋于合理的调整。任何发展均体现为一种倾向性,因此,对美术教育的一些带有倾向性...  相似文献   
3.
<正>1.《有趣的石狗》李知谦8岁辅导教师:林云这幅彩墨画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张力呢!首先,造型完整,每一只石狗既有不同的姿态又有生动的表情刻画;其次,红黄蓝的色彩运用大胆自然,既互补又和谐统一;再次,皴擦点染笔法丰富,浓墨勾勒的外轮廓线与背景的淡墨晕染形成鲜明对比;最后,饱满的构图与适宜的遮挡关系,使画面具备空间感……总之,整幅作品洋溢着一种天真却不失古朴、有趣却不乏庄重、稚拙又不少娴熟的意味,充分体现了小作者善于观察生活、搜集素材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5.
尹少淳 《教育文汇》2004,(10):14-16
教育部2001年6月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多处提到了知识和学科的问题.但总体的改革趋势是降低知识的难度和适当淡化学科本位,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研制与修订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经过教育部的审查批准,于2001年正式向全国颁发,并开始进入实验。  相似文献   
7.
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最具革命性、最具特色的不可改变的思想基础。其中选择性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尤为重要,而其前提则是多样性。在高中阶段,课程应体现差异性,依据学生的智能特质,满足不同的发展需要。对课程标准的改进则需重点考虑:明确美术课程的定性,在人文性底色上凸出其视觉形象的独一性和感知、理解、创造这三个基本行为指向;顺应现实,将美术鉴赏定位为必修模块;将"现代媒体艺术"更名为美术界比较成熟且广为接受的"新媒体艺术",并更新和强调其中最具有群众基础和更便捷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该文从修订背景、设计思路、学段划分、艺术核心素养、课程内容结构方式等方面对新近印发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做了详细的解读。重点描述在艺术综合的背景和框架中,美术课程的变化及其背后的理由。以期帮助美术教育研究者和广大一线美术教师快速而准确地理解美术课程的内容、要点和方法,进而更好地实施新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9.
尹少淳教授是我国首位美术教育学博士、著名的美术教育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同时兼职首都师范大学亚洲美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美术课程标准研制课题组组长、教育部中小学美术教材审查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术委员会主任、美术教育国际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他的从教经历非常丰富.在美术...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美术教材,是践行文化强国战略、促进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重要举措,对于如何进、进到什么程度等问题,需要借助评价工具进行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分析。基于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与借鉴,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美术教材的评价指标为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其中3个一级指标为:与传统文化主题要素的对应性,对美术门类的覆盖性,与课程标准的对应性、内容的连贯性与延续性。为了验证评价指标的效度,对13个版本的美术教材进行实证分析。为应对庞大的教材评价工作量,应充分发掘信息化评价工具的潜力,开发美术学科知识图谱分析平台辅助教材评价工作,全面、高效地呈现相关信息,从而有助于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材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