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男权色彩十分浓厚的中国文化中,女娲是一个十分独特的传奇人物。关于她的传说源远流长却经常被有意无意的曲解,但历时三千年不仅没有被消解或颠覆反而随着历史的演进历久弥新,表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近代女权运动中,女娲文化因为与西方女权精神的内在契合而受到广泛的重视,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女性独立解放与自由发展精神的最佳注脚。  相似文献   
2.
郝敬是明末湖北京山著名经学家和思想家。他早年经历坎坷,年过而立混迹官场十余年,在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情况下辞官回乡,潜心著述35载,终成"穷经巨擘"。他解经注经不拘成说,自成一家;研究儒学主张返璞归真,回归经典;学术思想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实践的作用。他充当了晚明学术的批判者角色,为日益走向玄虚的学界注入一股清新的学术风气。  相似文献   
3.
管道的清洁度对设备管道的安全稳定运行是至关重要的.必须从施工与生产准备各阶段作出足够的关注和技术的准备,否则会对生产的稳定与设备安全运行产生长久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1910年的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上,激进的议员两次弹劾军机大臣,其言论、行为、心态处处引领激进思潮。弹劾案是议院内外激进势力相互激荡的结果,也与载沣和军机大臣无视权力结构的巨大变化,依旧延续传统的政治思维和行事方式密切相关,更是宪政制度顶层设计的内在矛盾的具体体现。议员们的胆识和勇气固然可嘉,但他们的激进行为非但没能加快立宪步伐,反而严重破坏了政治生态,这种初衷与结果的背道而驰、程序与目的的错误取舍促使我们对政治激进主义深刻反思。历史的教训告戒我们:改革必须步步为营,率先营造绿色政治生态是政治转型成功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5.
生于安陆的朱厚熜以藩王身份入继大统,引发了关于其父母尊号问题的"大礼议"。旷日持久的"统"、"嗣"争论迅速转化成不同派系的政治斗争,对明代中期政局和少年嘉靖的性格产生了巨大影响。纵观"大礼议"的整个过程,当事人朱厚熜处处表现出固执、叛逆和冲动。其政治能力没有超出青春期少年的心智水平。对朱厚熜个人而言,"大礼议"归根到底是廷臣所捍卫的宗法礼制与其孝亲情节之间的冲突。其孝亲情结的形成,与他童年时期的家庭教育、生长环境、丧父经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明世宗是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独具个性的皇帝,他生于安陆,长于安陆,十五岁以藩王入继大统,统治中国达四十五年之久。他刚刚即位就挑起声势浩大的"大礼议",他一生崇道,晚年二十年不上朝,专事斋醮祭祷。纵观他"忽智忽愚"、"忽功忽罪"的一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为人行政处处铭刻着汉水文化的印记。他建造明显陵,修葺武当山,设立承天府,为家乡留下大量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数千年来,一代汉江儿女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开拓精神创造了无数伟大的水利工程和先进的水利技术。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形成以富强与敬业为核心价值的水利建设文化;以公正和法治为根本追求的水利制度文化;以和谐与文明为基础理念的水利生态文化和以爱国与奉献为内在灵魂的水利移民文化。这些历史悠久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的优秀文化不仅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也是推动人类水利事业继续迈进的强劲的精神正能量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8.
东三郡在东汉末年本是一片由地方豪强实际控制的深山密林,但由于其跨有荆、益的特殊位置,官渡之战后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赤壁之战后,曹操用析置三郡并提升行政级别的方法实行羁縻统治.但在丢失汉中之后旋即被刘备夺走.由于刘备的人事安排弄巧成拙,造成孟达反叛、三郡和荆州一起丢失的恶劣后果.曹魏吸取教训,对三郡苦心经营,编户齐民,逐渐实现了有效管辖,利用这一地区来阻隔吴、蜀的军事呼应.当孟达欲再次反叛时,司马懿得以快速反映,长途奔袭,置孟达于死地.为进一步加强对东三郡的控制,司马懿不惜花费大量精力迁移人口,彻底肃清格局势力.各派势力对该地区的反复争夺,皆着眼于其在不同时期的特殊战略地位.司马懿迅速平叛也不仅仅因为行军迅速,而是得益于曹魏集团精心擘画、长期经营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宣统二年十月二十一日(1910年11月22日),成立仅70天的资政院以112:12的绝对优势,通过"弹劾军机大臣案"。此案一波三折,震动朝野,最后却以"留中"了事,不了了之。对于这一事件,从前虽有文章提及,但多就事论事,实际上本事件背后颇有深意:它既是资政院与皇室之间的权力争夺,又有宪政意义上的法理冲突。通过剖析此案,可以管窥晚清之复杂政局及新政制度之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