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学生在用“不管……总……”造句时,大都是“不管刮风下雨,我总是按时到校”,“不管有什么好玩的,小红总是要完成了作业才出去玩”之类的句子。尽管看起来这些句子比较通顺,合乎语法规范,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发展,仍停留在浅层。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叙事记人的文章,其中人物的语言丰富多采,尤其是一些蕴含“言外之意”的语句,学生往往不能一下子理解,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而这些地方又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门径”。我在教学时及时抓住良机,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评议,正确领悟“言外之意”,收效颇丰。有例为证:  相似文献   
3.
《草地夜行》(省编小语第七册)一文中人物语言较多,准确地把握朗读的语气,对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相当重要。讲授时,我故意用轻松的语气读了老红军牺牲前的一句话:“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学生深表不满,纷纷举手争辩。一位学生说:“老师,  相似文献   
4.
学完《二虎子》(六年制第六册)一文后,我出示了两道选择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最准确的答案。其中一题是: ①日本鬼子是狡猾的。( ) ②日本鬼子是愚蠢的。( ) ③日本鬼子是既狡猾又愚蠢。( ) 结果,大多数的学生选择结论①或②。从局部看上述两种答案无疑是正确的,但从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推敲,显然有悖于事理。为了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和运用矛盾词并举一反三地解决类似问题,我让学生摆出判断的具体依据并展开讨论,以纠误择正。对第①种结论,有的学生坚持:“日本鬼子采用‘小孩认家人’的办  相似文献   
5.
指导学生进行人物评述,是教学《向日葵笑了》(省编七册)的重点之一。在分析聂志良时,学生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他是个好同学。他在大家的带动下,提高了认识:一种认为他是个坏同学。理由是当他看到冯坤玲在帮一班扶向日葵时,非但不上前帮助,还责怪她。显然,两种回答都是片面的。我及时引导学生看每段中的重要语句,寻找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窗口”。  相似文献   
6.
《一个降落伞包》(部编六册)一文讲的是敬爱的周总理在飞机遇到危险的紧急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感人事迹。经过教学,学生均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但是,有位学生却突然抛出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这篇课文的确写得生动感人。可是,我老是想:为什么我碰不到这样的事情呢?”话声刚落,先是一阵哄笑,继而,全班学生都被“盖”住了,静默无言。这个问题,初看似选材问  相似文献   
7.
学生自学《给自己写信的人》后,发出了这样的议论:“欧立希真傻!要给父亲庆贺生日,用得着写信给自己吗?”学生口出此言,诚然由于对课文缺乏深入理解,但我想:综观有成就的人,他们身上确有一种超乎常人的“傻劲”,我们教学此类文章,不正是要教育学生学习这种孜孜以求、埋头钴研的“傻劲”吗?于是,我因势利导,以“欧立希傻吗?”为题组织讨论。学生很快认识到:欧立希并不“傻”,他是为了“在繁忙的研究工作中,不至于忘了给父亲庆贺生日”,所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