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沈括的《雁荡山》今选入高中语文第二册。这篇课文的开头有这样一段: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周造玉清宫,伐山取材,另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此时尚未有名”中的“名”,课本未注,不少注译分析的文章解其为“名字”、“名声”。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学参考书》(下称《教学参考书》)即译“此时尚未有名”句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扬州师院中文系语文教学备课手册编写组编写的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学备课手册》则说:“直  相似文献   
2.
一当前,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是个难点。不少教师在这方面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效果却并不理想。而学生呢,则把读古文比作学外语、看天书。教者捉襟见肘,学者徒唤奈何。仔细分析起来,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目前至少有以下三个。第一,对学习文言文认识不足。多年来,一些同志认为,在当今社会里学习文言文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有的甚至提出,中学不学文言文,最起码,初中不要学文言文。由于坚持  相似文献   
3.
古文注释辨     
“通籍”解(《黄生借书说》)“通籍”一词有三解。一,“通”,读通弄懂之通,犹言理解、领会。“籍”,书籍之籍,意译为书中要旨。一九六一年一月二十三日《人民日报》陈友琴《从借书谈起》断“通籍”句:“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译后半句为“都记得不少并领会其中要旨”。二,名字上通到朝廷。同年一月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