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各国文化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双音化的名词性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伯江 《中国语文》2012,(4):338-346,384
汉语词类的"名动包含"说和"新动单名双"说对现代汉语的词类面貌有很强的解释力。现代汉语有一大批双音节的动词通过语义的"转指"形成了同形的双音节名词,其中有一些还发生了内部结构的"重新分析"。本文分别描写和讨论了这些现象,认为这都是现代汉语共时系统里"名动包含"和"动单名双"这两个基本事实导致的语法效应,尤其是一些原来为"状中"结构的动词变成"定中"结构的名词,难以用语法关系来解释,双音词名词性的吸引力才是根本解释。最后,附带讨论了古人的"词类意识"问题。  相似文献   
2.
汉语限定成分的语用属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有些学者相信汉语里明确存在限定词,本文通过对所谓限定词共现现象的考察,论述了句法解释的困难,进一步指出有两个明显倾向值得注意:一是人称代词总是居于另外的限定成分之前;二是人称代词总是负载着某种语用意义。从这个发现可以得出一个一致的解释,就是该人称代词表示了说话人移情的方向——说话人把自己认同于该人称代词所代表的那个人的说话/认识立场。与此同时,人称代词后面的指示性成分、无定性成分也常常以体现主观性意义为主要功能。本文的结论是,汉语里类似于限定词的语法成分,往往是为语用目的而使用的。  相似文献   
3.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吕先生离开我们已经18年了,这些年来我也经常想起他,尤其是在今天纪念《语法修辞讲话》60周年这样一个重要日子里,我们更加地怀念他生前的业绩。这么多年过去了,语言研究在吕先生、朱先生开拓的方向上走了这么远的路,我本人也是参与者,对学术方面的体验也逐渐深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