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文化理论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国家与革命》第五章第三节讲社会主义阶段时,说国家正在衰亡,因为阶级没有了,已经没有什么阶级需要镇压了。过去有不少人对这句译文表示怀疑,认为译文的提法不符合列宁的思想,因为第二章第三节和第五章明确讲到,无产阶级专政时期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而那里的共产主义在一些辅导材料里大都理解为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根据我的理解,译文是符合列宁的思想(的译文正确无误),因为二、五两章所说的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就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过渡时期。关于这个问题,列宁在第五章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思想。第五章的标题是《国家衰亡的经济基础》,在这一章里,列宁根据马克  相似文献   
2.
当前学界对王阳明与湛甘泉思想之间的关系研究多留于文化层面,而缺少对于二人思想的学理实质考察。这就导致了在追问二人所理解"心"、"良知"、"天理"等之间差别的究竟为何上的"语焉不详"。鉴于此,本文拟从二人谈"心"之处为切入点,来考察二人理学思维的建构模式,以求对二人思想之别给出学理上的解释。概言之,王、湛二人面对朱子理学所留下的"心"、"理"二分问题,是分别将"心"作为哲学立场而落于生存实在中以"体察""天理"的模式求其"所存"和将"心"通过语言建构为实体的以知识形式统摄"心"、"理"的答其"所是"。对王、湛之别的学理考察于合理理解宋明理学研究中的诸多问题提供了借鉴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在如今自利化趋势严重的社会,"德"作为东西方公认的思想价值被社会高度重视。道德判断有功利主义、利他主义等标准,道德行为的动机也多种多样。在社会原子化个人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依靠契约维持,然而,不能否认一种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精神没有存在的可能性。本文从情感出发解释"道德人"存在、道德社会形成的可能性。孟子从人本身固有的"恻隐之心"的情感出发解释人之道德本性,这可以证明道德意识为人本身固有,当代公共伦理精神由于人本身之道德性而有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当前学界对于刘宗周思想的定位,多因其有改造王学之功而称其为王学之殿军,但对于其所理解王阳明之学是否即为得王学之"真",缺少一定的反思性思考。认真研读刘宗周阐述及评价王阳明思想的重要著作《阳明传信录》,对该书中刘宗周评"四句教"、"良知"、《大学》等按语与王阳明本人的思想作比照考察,发现刘宗周对于王阳明思想的"批评",实际是其对于"致良知"的"误读"。总体来看,刘宗周是继承于"湛学"的思维模式,将具有现象学意义上"自明性"前提的自然存在的"良知"理解为可界说的"知识性"存在,这种解读方式在学理上乃是"心学"之倒退。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或为合理把握刘宗周思想及梳理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