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期共安排大作文七次,其中说明文二次,记叙文三次,议论文一次.改写一次。在大作文前安排小作文六次,进行单项训练,每次一课时。一、小作文。选题:“蜜蜂的赞歌”、“红梅”、“可爱的小河”。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彭县南城小学语文组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反复实践,摸索出一种新的作文教学形式——艺术作文。所谓艺术作文,是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体育等引进作文教学,选取儿童喜闻乐见,且有实际教育意义的题材内容,通过师生表演,幻灯演示、音乐舞蹈、体育竞技、艺术作品欣赏等形式,把艺术创造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使之产生整体教学效应。在艺术作文的教学结构中,以直观、真切、生动的艺术  相似文献   
3.
新编“九义”小语教材,在大面积农村小学推广使用,引起了小语教学领域中教学思想、教学结构、教学方法、训练“模式”等一系列重大变化。同时,由于新编“九义”教材在农村小学处于初用阶段,对其所涉及的内容特点、编排体系、教学要求及课型教学、语言训练、能力培养等尚有一个学习把握直至通晓的过程。透视当前大面积小语“九义”教材教学现状,广大教师往往将那种沿袭已久、形成定势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结构及训练模式,引入新编“九义”教材教学,显然不尽适应。尤其不少低段语文教师被诸多教学实际问题所困扰,若不及时地…  相似文献   
4.
作文要以直观、真切、生动的艺术形象,启迪学生思维,引起联想,提供活生生的可视形象作写作素材,使学生在经受多种艺术手段感染的基础上,迸发出强烈的写作热情,从而轻松、愉快、主动地完成写作任务。具体说,必须认真地把握好几个环节: 一、针对实际,恰当选题进行艺术作文教学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首先取决于选材是否恰当。选材的原则是:根据大纲要求,紧扣教材中的作文训练序列和重点训练项目,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写作水平,选取那些为儿童所喜闻乐见、情节感人、有一定意义的题材。表现日常生活的如炒菜、缝纽扣  相似文献   
5.
近日,我国著名小语专家、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副研究员莘乃珍、小语教材编辑蔡玉琴同志,专程前来彭州市,就广大农村低段语文教师共同关注、亟待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教学问题,发表了十分中肯的见解,对改进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校园暴力溯源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成为校园暴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儿童社会交往的障碍,也有教育干预的不当。防治校园暴力,应培养儿童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进行社会交往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开展情感智能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  相似文献   
7.
农村语文课堂教学的类型四川彭州市教研室张芳德一、知识灌输型在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流于“知识灌输型”的为数不少。这种语文课堂教学,严重存在着四个亟待扭转的弊端:一是教学目标单一片面。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和环节展示的全程,仅仅是为了教材内容、...  相似文献   
8.
存在的虚无与意义的追问--鲁迅的生命哲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与意义的失落与寻找,是20世纪中外思想大师们共同关注的问题。鲁迅对生存的孤独、惶惑、绝望、虚无与荒诞有痛切的体验和深刻的反思,在对绝望的反抗中,寻觅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可供写作的素材俯拾皆是。然而长期以来,不少学生却被“写什么,怎样写”所困扰。正如开“源”引水,取沙淘“金”,“源”不畅通,水枯断流,自然无从淘“金”。此种现象恶性循环,造成不少同学视作文为畏途,写作文为苦事。那么,怎样扭转这种状况,并引导学生提高作文能力呢?一、拓宽视野丰富生活不少教师清楚地看到,众多的学生生活范围十分狭窄,视线触及不到异彩纷呈的大千世界,囿于狭小的空间而使生活内容变得异常单调。写起文章来,倍感“材”源枯竭,无内容可写。因此,指导学生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的关键,首先必须改变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哲学家看来,宇宙乃是普遍生命流行的境界,天为大生,万物资始,地为广生,万物成亨,合此天地生生之大德,遂成宇宙。”在中国的宇宙模式中,宇宙是个整体结构,虽然存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境界。但他们之间并非截然分割,各自独立的系统,相反,它们彼此之间是上下贯通而无碍的,宇宙依照层次结构同生命取得联系。因此,在中国的哲学中,生命弥漫于自然,内在于万物,渗透于人的创造活动中,整个宇宙展现为生命的大化流行。中国哲学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