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1.
人教版必修1"探究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用最简单的装置、最短的时间,实现了其目的(通过比较H2O2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了解H2O2酶的作用和意义)。笔者通过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在达到教材实验目的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实验目的(1)定量比较H2O2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了解H2O2酶的作用和意义。(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材中关于渗透作用的实验有两个,一个是“问题探讨”栏目中的“渗透现象”实验,另一个是正文中“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两个实验的基本原理相同,都是利用水分子从渗透压低的一侧向渗透压高的一侧运动,引起膜两侧溶液体积的改变。通过实践,发现以下措施在渗透作用实验的专题复习课上可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本的每一节开始都安排了一个“问题探讨”,每一个问题探讨都是一个问题情境。本文根据具体情况,举例介绍了作者对教材中的“问题探讨”进行直接运用、适当修改以后再用或重新设计后再用的教学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其中有这样的思考题:"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建议你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这是为什么?答案很简单:防止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不均匀。但是酵母菌在培养液中究竟是怎样分布的呢?上层多还是下层多?这个问题产生于学生,在教师之中也讨论过,始终存在2种看法:第1种看法认为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  相似文献   
5.
对新课程背景下生物学教师备课改进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动态备课、研究型备课、利用网络资源备课三个方面,阐述了对新课程背景下生物学教师备课改进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不同的学生智能特长有所不同,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尽可能从多个角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笔者从多元起点激发兴趣、运用类比和隐喻、核心概念的多元表征三个方面进行课堂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了作者通过学、创、写等过程提升生物学教学能力的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   
8.
小课题研究这个名词对于不少教师来说可能有点陌生,事实上我们每个教师都进行过小课题研究。教师发现自己一个知识点或一道题讲得不是太好,学生听后仍不太明白,通过反思,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改进方法后再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就是一个小课题研究。“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正合适高度概括小课题研究。进行小课题研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相似文献   
9.
(1)显微镜的存放 显微镜用完后,我们总习惯于将它放在显微镜箱里。由于显微镜箱是木制的,空气潮湿时易吸水,在梅雨季节,箱内的湿度相对较大,再加上箱内空间狭小,空气不流通,镜头极易发生霉变。正确的存放方法是用布做显微镜套,将显微镜放在通风干燥处罩上套子,这样既防尘又透气,并可有效防止镜头霉变。当然,如果在显微镜内放上足够的干燥剂后,才可储藏显微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