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儒家理论脉络中,修身齐家乃是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条件。不过,这样的理论却未涉及一个问题:修身齐家是不是治国的充分条件或是充分必要条件?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如果这里所说的“家庭”仅仅是属地小家庭、主干家庭或联合家庭的话,那么,只要家庭成员的总数不至于超出邓巴数太远,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守望相助”依然能够将大家庭本身建设成一个健康的伦理共同体。而一旦家庭的规模超越了邓巴数规定的上限,那么,由于人类心智的信息处理能力从采集—狩猎时代演化而来的信息处理上限的制约,儒家大家庭就会走向分裂与解体。因此,若要在远超地域性的广袤土地上建立更复杂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就不能仅仅依赖基于温情的家庭建构原则,而必须依赖于抽象人假设的新建构原则,由此在“家”与“国”之间设置缓冲器,并同时借此在社会网络迅速扩大的前提下有效减少个体心智的信息处理负担。  相似文献   
2.
<逻辑哲学论>虽然注家甚多,此书对于概率和归纳问题的零星讨论却一直没有受到后人的重视,而本文则试图对这些讨论进行尝试性的重构.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双重的.首先,本人试图揭示早期维特根斯坦的概率理论与他的整个逻辑原子论架构之间的关系,说明他是如何通过"真值根据"这个概念而将日常语言中的概率表述全部还原为真值函项理论的.在此基础上,笔者将说明为何他的这种概率理论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其次,本文将讨论维氏将归纳问题和概率问题相互分离的"分离策略",并尝试重构出他提出该策略的隐蔽动机.在此基础上,笔者将站在认知科学的立场上为这个策略本身提供一些辩护和批评.笔者认为,早期维氏虽然正确地看到了"思维经济原则"对于归纳推理的重要指导意义,并看到了该原则本身是无法被还原为逻辑真理的,却并没有意识到该原则本身可能是一切具有一定智能水准的问题解决系统所必须依赖的问题解决策略.令人遗憾的是,他对"心理学"和"逻辑"所作的简单的二分法阻止了他更为深入地对智能系统的普遍问题解决逻辑作出探究,尽管这种研究的确是可以相容于他的前述"分离策略"的.总而言之,本文认为早期维氏的概率理论的科学价值相当有限;与之相比较,他的归纳观却可能已指出了如何揭示智能系统的普遍认知机制的正确道路,尽管他在<逻辑哲学论>阶段还缺乏对于这条道路的全面自觉.  相似文献   
3.
框架问题的核心命意乃是:在对智能体的行动进行表征之时,如何能够在有效地表征出行动的效果之时,避免对于其非效果的表征?对于符号主义路数的人工智能研究来说,框架问题的确非常棘手,因为它的存在使得对于行动的知识刻画必须引入大量的框架公理,并由此使得系统的计算负荷剧增。从历史上看,人工智能界赖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路径主要有两条。第一条是诉诸于"关于惯性的常识律"或缺省逻辑,即在行动表征中预设:没有被表征式牵涉到的"世界其余部分"都将保持惯性。另一条路径则采纳了海耶斯的"素朴物理学"表征方案,即试图把日常物理学知识全部用谓词逻辑公理化,让系统自动推算出哪些动作会导致哪些结果。本文将论证,这两条道路其实都走不通。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从维特根斯坦的《论确定性》中寻找灵感,建立一个关于信念网动力学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某些知识节点的激发只会导致某些与之毗邻的节点的激发,因此,对于特定问题求解路径的表征,就能够避免对于一个更大范围内的知识网络的牵涉。框架问题也有望借助于这个模型得到解决。最后,我将利用"非公理推演系统"(NARS)为这个模型提供一种尽量逼真的工程学模拟。  相似文献   
4.
对于英美主流的知识论研究路向来说,知识的获取过程必须排斥那些明显的运气成分,由此获得“认知安妥性”。因此,对于偶然性的排斥便成了英美知识论的基本思路。与之相较,日本京都学派的哲学家九鬼周造则通过其偶然论重新评估了偶然性在知识构成中的地位。他将偶然性由浅至深区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定言的偶然;第二,假言的偶然;第三,选言的偶然。在他看来,虽然前两层偶然或许能够通过对于某些必然性规律的调用而得到部分的消除,那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选言的偶然却是不可被还原的。九鬼的这一思想将帮助我们重新评估知识论文献中经常被提到的“假谷仓案例”,以及普理查德对于“认知安妥性”的定义,由此让我们进一步意识到从知识中彻底排除运气或偶然性成分的困难。  相似文献   
5.
“权力”因为与“硬性强制力”之间的天然语义关联,一向被主流社会心理学家视为各种软性力量的对立面。由于硬性强制力又一直被理解为对于资源的控制力,所以权力也一向被视为资源控制状态的衍生物。但英国社会心理学家特纳的权力模型则帮助我们看到了上述软性力量对于此类硬性力量的奠基作用,以及资源控制机制自身对于上述软性理想的依赖性。特纳理论模型背后的哲学理由则是这样的:人类乃是一种具有情感与理性的动物,而人类的暴力能力本身又在特别的情感与理性理由的支配之下。因此,若脱离人类的共情力与理性理解力去抽象地讨论暴力的强迫机制,就无异于将人贬低为没有内部心灵生活的纯粹机器。不过,特纳对于人性的哲学素描却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由于人脑的先天生理与心理机制的局限性,人类很容易被外界的信息所操控,并因此成为信息操控者的工具。由于信息资源本身也是一种资源,而信息控制力也算是一种硬实力,所以,传统的基于资源控制的权力观至少在信息控制这一维度上还是有其合理性的。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能兼容经典权力观与特纳的新权力观之特征的混合式权力观。由于这种新权力模型对于说明权力架构的动力学特征具有解释上的优势,充满嬗变的中国东汉政治斗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