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在教学《曼谷的小象》一课时,我抓住课文中三处描写雾色变化的情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文先写“清晨,我们乘坐的汽车”不慎“陷进泥坑,不走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来了一位叫阿玲的泰国妇女,同时跟来了一头小象。这时雾色呈“桔红色”。至此,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人物都交代清楚了,接着是阿玲指挥训练有  相似文献   
2.
一次,我让学生用“激励”一词造句。一位学生是这样造的:“昨天,我在广播里听到了中国足球队以二比○战胜日本队的好消息,我激励得哭了。”这显然是个病句,主要错在他不理解“激励”的词意。我要求他在理解“激励”一词意思的基础上,学习书上例句,进行订正。不料,他把订正好的句子给我看,竟是另造的一个新句。虽然造得不错,但我没有让他“过关”。  相似文献   
3.
近期,听了不少语文观摩课,就其教学要求的体现、教学语言的艺术、教学效果的反馈等方面说,确实很成功。但事后作一番咀嚼深思,总感到处理课文题目的教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重视讲解课文题目,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讲解课题,仅仅落实在审题这一教学环节上是不能完全达到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的。笔者认为,讲解课题,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