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虽然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经典作家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所倡导的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思想与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对爱默生散文代表作《论自然》中超验主义哲学思想形成过程的分析可知,当时美国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两个主要传播者托马斯·卡莱尔和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对爱默生独特哲学思想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应当在他们那里探求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在爱默生处“变奏”的根源。这一“变奏”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成晓莉 《文教资料》2013,(20):10-11
在旧价值观念日渐解体的社会背景下,作家托马斯·哈代对于人类未来精神和道德归宿有着怎样的思考和探索呢?本文从堪称作家最激进的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入手,通过对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层层剖析,揭示出在人性和神性间的冲突中,在权力机制的压迫下,主人公裘德所表现出的顽强对抗精神,体现出作家对于全新的道德精神的思索和寻求。  相似文献   
3.
成晓莉 《文教资料》2010,(32):13-14
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切入来解读麦尔雏尔的力作《比利·巴德》。通过对于造成主人公比利·巴德悲剧命运的社会文化原因的分析,揭示了作者在小说中运用野蛮和文明这两种文化原型的真实意图.同时展示出作家麦尔维尔深刻而强大的社会洞察力和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了小说<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在男权社会所遭遇的妖魔化和天使化种种人性压迫.同时揭示出海丝特在与上述两种社会身份的对抗中,逐步认清男权社会性别建构的本质,从而回归自性,释放心灵,在精神上走向独立解放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5.
成晓莉 《文教资料》2013,(24):21-23
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素以心理描写见长.在其作品中,作家广泛运用双声语等多种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蜕化时期俄国民众复杂迷惘的心理状况.究其根源,这是西方与本土不同信仰和价值观念冲突的结果.如何穿越生命重重的困扰与冲突,最终实现心灵的回归?作者认为作家在小说中以特定的人物形象设置和情节安排方式,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的契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