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叶黎明教授在其著作《写作内容教学新论》中所言:"就生活的具体层面而言,当代学生的生活之弊,主要在制度化生存背景和应试教育机制之下,生活在深度和广度上展开不足而导致的扁平化。""学生生活扁平化和精神贫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造成写作‘没什么内容可写’的直接根源。"~([1])  相似文献   
2.
戴启江 《班主任》2014,(12):58-59
时间已隔很久,可那个孩子的微笑,那颤抖的身体,那渴求而又胆怯的眼神,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每每在我疲惫不堪时,就会像一层一层的波澜从远处荡漾而来,伴随着这样一个声音:"老师,我想上课,可以吗?"因为赛课,我来到另一所学校借班上课。在与学生见面并布置预习任务后,我找班主任了解情况,没想到他竟是我高考阅卷时的同桌。交谈中,他重点说了一个学生:"你千万不要理那个坐在第一排靠窗位置的孩子,他有点精神失常。"  相似文献   
3.
岁寒、梦暖     
戴启江 《教师》2013,(34):1-1
岁寒,新年的脚步声愈来愈近.未来得及翻开的日历早早地被时间落在了不知名的角落里泛黄了。时间就是这么自顾自地行走着,像极了迟子建先生描述的那样:“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  相似文献   
4.
戴启江 《班主任》2013,(11):59-59
周三,轮到我班执勤。安排部署、详细分工后,我正要离开教室,一名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女生举手,问:“老师,执勤的同学之间可不可以调换?”我不解。她怯怯地说:“食堂有高年级同学插队,我不敢管。”听完,我严肃地对班级学生提出了要求:捍卫自己和他人的权利是我们的职责,否则要你执勤干什么?每一个工作岗位都需要面对不同的情况,而我们的标准应该一致,就是“纠正他人的错误,坚持正义”。  相似文献   
5.
戴启江 《教师》2019,(2):1-1
高考大幕落下,我在这一行字面前停留了许久:"生活充满变数,然而人们却对预测乐此不疲。"这是上海的出题者在问这个城市的学生,也是在问每一个停留过的人。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未来优秀人才的影子,而一个顽劣的孩子可能会被早早贴上"没什么大出息"的标签。在教育中,对孩子未来的预测则更为热衷,结果不得而知,其本意更多的是关注对孩子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6.
静心沉淀     
静心这个词,很多年前我看到它的时候,它还是伴我成长的白墙上的一个标语,时至今日它竟又出现在了班级讲台的上方,仿佛真是一个循环,等我慢慢咂摸出了这个词的意思的时候,我又把它传递给另一批不完全明白的孩子。像是祭奠曾经的师长的一片用心,也像是生命最最原本的流转和轮回,就是这么充满着无法言明的巧合。其实,巧合的事情,从来都不是真的偶然。  相似文献   
7.
学生作文中充满着重复的信息,复述着同样的故事,写作变成了一潭死水。因此,回归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开掘生活土壤;省视生活细节,感悟生活点滴;凝视生活真相,唤起生命的成长。在生活体验中,写出“鲜活”有“生命”的作文。  相似文献   
8.
利用文本《神的一滴》去引导高一学生关注文字呈现出来的自然美,去领略自然美景背后人的心灵美,并且反思物质进步的今天人和自然如何和谐共处的现实问题.确定了教学主题,教学也就有了重心.文本在内容组成上是“散文+短诗”的形式,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覆盖了文章的绝大部分内容,因此选择“以诗解文”的教学方法执教此文.整堂课围绕诗和文的关系构建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诗文鉴赏、理解融合中生成属于自己的情思,这也是散文教学的一种特别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戴启江 《班主任》2014,(8):52-53
正路过教室窗口,不经意地一抬眼,小Z手里拿着的一本书滑落到地上,我顺势快走两步冲进教室,只见小Z正慌张地捡起地上的书往抽屉里塞。我不做声地环绕教室一周,临出门时,路过小Z的课桌旁,压低声音说:"把书给我。""什么书?"他一脸无辜地看着我。"你刚刚看的书。"他从课桌里抽出一本《读者》。"不是这本。""那没有了。…‘一本黄颜色的书,在你抽屉的右前方。""我刚刚看的真  相似文献   
10.
青春的姿态     
【选文一】丧文化从来不是青春的主流刚刚过去的夏天,以葛优躺为先锋的丧文化收获了不少火热。从"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到"颓废到忧伤",这种充斥着消极自嘲萎靡不振的"气质"俘获了一些年轻人。丧文化的追随者以青年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