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追溯国际非遗保护史中的两根立柱,其一为1989年《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奠定的思想基础,其二为1997年《“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计划》开启的实践路径。二者前后继起但互有勾连,共同推动了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出台。源于人类学的文化空间概念,在《“代表作”计划》的实践中得到全新界定,同时也将《建议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奠基进一步夯实,实际上成为非遗概念化过程中具有实质意义的起点。既有研究对于文化空间概念的解释多集中于其外延即文化表现形式的描述和分析,鲜有从历时和共时维度对其内涵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虑及当前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非遗保护实践与研究之间的区隔,从国际文化政策的历史脉络出发,辅之以共时维度的概念辨析及个案枚举,或可兼顾文化空间的学理性研究以及文化空间保护实践的双重视域。  相似文献   
2.
自从西方古典学的史诗观念引入中国,学者就开始思考中国文学是否存在史诗的问题。他们对"西周史诗"问题展开了学术讨论,持否定意见和持肯定意见的论争在各个时期呈现不同的态势,且延至当下。因此,对20世纪以来"西周史诗"问题的论证进行较为细致的学术梳理,检讨与反思持否定意见和肯定意见各自蕴藏的学理性和合法性,对理解和认识史诗的观念、促进中西文学的交流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