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20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由陶渊明《桃花源记》而始的“桃源”意象,诞生后不久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并且随着其含义日益发展成熟,逐渐凝练为表示“超世”与“隐遁”的两种主要文学意象。深受汉文学熏陶的古代韩国对此进行了接受和再创作,吸收了表示“超世”和“隐遁”意象的同时,也形成了三种结合本土的新文学意象。在解读陈澕、李仁老、金克己、申叔舟、李垲、刘希庆、李奎报、申钦、丁若镛、朴堧、李穑等十一位文人含有桃源意象典型作品的基础上,对古代朝鲜半岛对于桃源意象的受容情况进行大致概括分析,了解其对于桃源意象的理解与接受不同于中国的差异所在,由此揭开后世流变三种新意象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