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李老师,我有一个学生好像心理出了问题,这个要怎么办啊?”电话那头导师焦急的声音夹杂着电流声传来。“您先别急,先跟我说一说学生的情况……”这是我在成为研究生辅导员的第一个学期,刚开学就接到的一位导师的求助来电。电话中满是对学生的关切和焦急无措。我和这位导师稳住心神详细了解了学生的情况。原来,这名正在校外实习的同学刚开学就跟导师流露了自杀的念头,饮食睡眠的状态很不好。在了解学生的情况后,我采取针对性举措,先稳住学生情绪,安排身边同学密切关注,同时联系家长尽快就医。回顾反思时,我特别庆幸也很感谢这位导师在第一时间联系了我,选择了信任我。  相似文献   
2.
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后,许多研究者在关注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焦虑等负向心理症状的同时,也开始密切关注自然灾害幸存者的创伤后成长.为探究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结构维度和产生机制,通过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8位老师和2位同学进行深度访谈,结果发现:(1)自然灾害后青少年的创伤后成长表现在个人力量增强、人际关系改善、对未来展望、更注重品德、责任感强烈等五个方面.与西方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西方人群中常见的对生命的欣赏、灵性的改变两个维度在本研究群体中没有过多体现,更注重品德、责任感强烈这两维度则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异性;(2)自然灾害后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产生机制为内省沉思、主动应对、社会支持、社会压力等四种因素.结果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维度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内省沉思、主动应对、社会支持的作用,与功能描述性模型、生活危机与个人成长模型所提出的影响因子相似;但社会压力这一因素较为独特,在我国的青少年群体中,社会压力可促使个体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好准备,就像产生了心理抗体一样,并因此不会轻易被不幸事件所伤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