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由于老是与母亲发生冲突,我便开始从网上寻找理解。上网没多久,我遇到了fish,不久,他便成了我最信任的朋友。因为我自觉相貌对不起观众,而他也不像其他人一样要求我上视频。他总是说:“朋友是交心的,相貌怎么样并不重要,而且我们不在同一座城市,遇到的机会几乎为零,知道不知道相貌没有关系。”正因为如此,在第一次聊天后,我就认定他是最值得我信赖的网友了。  相似文献   
2.
李颖异 《青年记者》2016,(36):91-92
从工业社会到共享社会,从亚当·斯密到哈耶克,传媒环境在改变,传播技术也在革新,但唯有受众一直是所有传播活动的终点.互联网语境下,得益于媒介技术的发展,曾经作为“靶子”的受众已然变迁为用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用户力量开始凸显,传统的传播逻辑在互联网技术发展、人性思维回归等因素的冲击下已经与当下的媒介环境格格不入,用户体验成为互联网时代新闻客户端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笔者认为,当下新闻客户端对用户体验优化与重构的有效路径是拥抱互联网,即运用互联网思维洞察传播环境和用户属性的变迁,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作为基础,通过打造超越用户预期的产品、构建用户社群和跨界传播来提高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3.
Fish是我的网上朋友,也是除同学以外,我唯一信任的朋友。因为他不像其他人一样会不断地要求你上视频。(为什么“我”不愿意上视频,要交代一下原因)他总说:“朋友是交心的,长相并不重要,而且我们不在同一城市,遇到的机会几乎为零,那么知道不知道相貌根本没有区别。”正因为如此,在第一次聊天时(改为“后”更好些),我就认定他是我的网上朋友。  相似文献   
4.
公共关系实践中“公共”对“公共性”的追求和“关系”对“私人性”的推崇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直是造成中国公共关系实践合法化和污名化危机的根本原因。本文以西方政治哲学中的公共性概念和公共关系理论中的公共性特征为参照,通过问卷调查和扎根理论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国公共关系实践的“公共性权变模型”,用以阐释中国公共关系实践的公共性表征。研究表明:中国公共关系实践的公共性表征生成于家国天下的文化传统,在“公”与“私”的权变博弈中呈现出一幅变动不居的“公私混合”图景,其中以“公私并置”的公共性实践形态最具伦理性。中国公共关系实践的公共性表征会受到组织特征、媒介特征、环境特征、公众特征四个显性因素和从业者关系特征这一隐性因素影响,在“极公”和“极私”的公共性程度连续带上不断变化。中国公共关系实践的公共性不排斥关系性,且关系性会不同程度地促进或制约公共性表征的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