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20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鲁迅的小说《伤逝》历来有多种解读方法,大多都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来分析涓生和子君之间的悲剧,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分析他们之间的爱情悲剧。子君对涓生的爱恋是出自于她潜意识中的恋父情结。但是涓生又不完全符合一个父亲的形象,他年轻而欠成熟,遇到问题只知逃避,这种不合父亲的形象阻碍了子君恋父情结的正常转移,子君只得离开涓生,回到她真正的父亲身边,这也是她的恋父情结的驱使,但是作为一名封建家长的父亲,压抑了子君的内心深处的恋父情结,使其不能得到正常的释放,最后,悲剧产生了。  相似文献   
2.
杨德洲 《文教资料》2007,(10):91-92
子君悲剧有着多重的原因,但主要是她的那种特殊的传统思想与现代意识互相纠结在一起所形成的性格本身所造成的。子君从涓生那里接受了现代启蒙思想,不顾一切地追寻着自己的爱情,毅然与封建旧家庭决裂,却仅把婚姻自由作为最高理想,她根本不知道生活有其他内容,忘却追求,更没有追求经济的自主,此时,传统的主内的依附思想制约着她,终于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子君生活在传统与现代交接之时,身上就打上了那特殊时代中的传统思想与现代意识的共同的烙印。传统思想是依附涓生,“甘为男性奴隶”,现代意识是勇敢地追寻自己的爱情,但是现代性受制于传统,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纠结的性格造成了其悲剧。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对偶源远流长。上至庙堂,下至民间,从文章到诗歌,从诗歌到对联,从文言到白话,对偶修辞都极其活跃地存在于这广阔的空间。其要求的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甚至意义要相关联、音韵相互和谐的特征,非常契合于以单音节词为主的汉语。其识上句必知下句左右对称的格式,其对情绪渲染、主题强化的"装饰性",其内部语义互补触发更多联想的"完形性",都决定了对偶这种修辞具有强大的语言生成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