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民国时期小说界受低落、挫败的文化心理的影响,作家开始向日常世俗靠拢。早期作为鸳鸯蝴蝶派的刘半农发表了许多通俗作品,其哀情小说《呱呱默默》具有现代转型特质。本文通过分析《呱呱默默》所体现的女性视角、哲理思辨、技巧手法,来发现其小说"被压抑的现代性"品质,以及其早期文学观念对后来新文学运动转型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不仅是个体的梦想而且也是国家、集体的梦想,每个时代、每个人的梦想有所不同,但每个梦想中的积极因素都会给予“中国梦”营养与活力.20世纪30年代中国京派文人的作品构造了自然质朴、民性和谐的理想世界,表达了他们对传统美德,对人性美、人情美、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批判.这些对于我们实现“中国梦”以及思考现代化问题都有颇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萧红《呼兰河传》与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这两部乡土抒情小说以女性不同阶段的情感、心理体验,深刻地观照了乡土女性的苦难命运,但是写作语境的不同又使她们的情感书写具有明显差异。本文从两部小说的言说策略、生命形态、女性境遇等角度来分析其乡土经验的书写异质,并总结其乡土抒情小说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