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毛新青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2):28-31,44
刘师培与章太炎都以"文"为中心构建自己的文学观念,但二者又存在着具体的分歧。刘师培认为"文"的研究应以审美为取向,突出"文"的形式美感,刘师培的"文学"观念是以审美为介入点,意在使民族文学与西方文学争一隅的决心;章太炎则以文本书写的载体来界定"文学",其文学观念是以文字为中心的泛文学观,他认为"凡著竹帛者"都可以进入"文"的研究范围,民族的独立关键在于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而民族文化的根基奠基在民族文字的基础之上。他们二人文学观念的异同深刻反映了传统资源在现代转型时期被转化的轨迹和过程,也体现出了转型期学者们试图通过学术进行救亡图存的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2.
“村转居”是反映当前我国城镇化过程的一面镜子,大量的乡村撤村并居,农民在户籍身份上一夜之间转成市民,无论在地理空间还是在主体身份上,“村转居”居民都处于过渡和转型中,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城市化在社会空间上表现为城市对传统农村社区的接替,在社会主体层面上直接表现为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嬗变和转型。”①可以说,转型性是“村转居”最主要的特征。通过研究中青在线2013年1月1日到5月31日有关“村转居”的新闻,笔者对“村转居”转型性特征的表现进行探讨,并对媒体在“村转居”居民群体身份建构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刘师培的文艺研究重心不在于艺术现象本身的分析,而是试图通过文艺的探讨在理论上揭示中国文化精神的命脉所在,以期完成救亡图存的爱国使命。在西学东渐的文化背景下,他关于文艺起源、文艺变迁及文艺地域差别的研究彰显了其学术救国的文化理念,呈现出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轨迹和过程。  相似文献   
4.
公民责任意识的提高是现代法治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现代法治社会和民主制度的形成不仅依赖于基本制度的正义,而且有赖于身处制度和社会中的公民的素质和责任意识"。1网络公共议题的讨论是提升网络公民责任意识的重要渠道,在现代社会,网络已然成为人们生存的重要空间,它既是公民表达观点、发表意见的重要渠道,也是公民责任呈现的重要平台。笔者基于对搜狐新闻频道"福建一监狱多位狱警患癌扔玻璃瓶抗议塑胶厂"一文跟帖的内容分析发现:  相似文献   
5.
骈体文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语言形态,是汉民族依照汉字的特点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根据中国人的审美心理进行文化选择的结果,是民族审美意识在语言文字表达上的反映.本文试结合汉语特点进行分析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